第4章 说明(4 / 11)

人民在建筑、雕刻和绘画方面卓越的艺术才能。

岳庙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据《南岳志》载:唐初建司天霍王庙,后经宋、元、明、清六次大火,又经十六次修缮扩建,才成为现在的规模。大殿是清德宗光绪八年(1882)按照北京故宫的样式重修的。

会仙桥之险

会仙桥,又名试心桥,在祝融峰巅北面的青玉坛,坛基是突兀峥嵘的一片大岩石,岩石上面平坦无奇,可容数十人。俯瞰岩下,深不可测,岩下有大小两石,小石的面积仅大石的一半,中有石桥可通,桥极险窄,仅可容步。一般人不敢在上面行走,偶一失足,便成千古恨。据道家言:青玉坛是乌青公所创,为第二十四福地,仙人常在夜间到这里聚会,来去都要经过这座桥,所以叫会仙桥。相传,深夜还可听到群仙聚会时奏出的仙乐声。桥上有“昔人曾此飞仙”、“爽心悦目”、“南山一境”等石刻。明代卢仲田有咏《会仙桥》诗:“柯烂仙人久不回,一桥空对百花开。我来桥上寻遗事,云满空山月满台。”站在会仙桥,四顾奇珍异宝,金光灿灿,绿浪滔滔,蔚为壮观,还可望见祝融峰侧的一巨石,宛如乌龟,人称“金龟朝圣”。桥之险,可谓一绝,真乃是无限风光在险峰。

佛教圣地福严寺

南岳在佛教史上有它的重要地位。

南北朝时,佛教开始在南岳活动起来。所谓南岳十八高僧,便陆续出现于各个名刹古寺之中。特别是慧思禅师于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到南岳后,积极开展活动,佛教的传教事业,一时兴盛起来。

慧思是佛教天台宗的第二祖。他对《法华经》、《般若经》很有研究,在北剂的名声很高。由于佛教内部的斗争,他几次差点儿被人害死,不得已才跑到南方来,另图发展。他到南岳后,得到先前来到南岳的海印禅师的大力支持。在天柱峰的南面建立了般若寺,即今福严寺。不久,又建立了小般若寺,即今藏经殿。更重要的是,慧思取得陈政权的支持,在佛道两教的斗争中,佛教一步一步地获得了胜利。自唐中叶以后,佛教在南岳几乎取得了压倒的优势,一些道观逐步改为佛寺,道教势力衰微了。

慧思的声誉在南岳大振,并且传到了国外。陈宣帝太建五年(573),朝鲜的玄光和尚到南岳来,拜慧思为师,慧思亲授《法华经》,玄光回国后广为传播。在中朝文化交流史上,慧思是有功劳的。

到了陈后主(陈叔宝)时(583—586),相传有一个妃子到南岳避难,她向慧思学佛,削发受戒,慧思把她安顿在小般若寺。乱平以后,又被陈后主派人接回。她在陈后主面前,对其师极力推崇,陈后主便特召慧思到京城建康(今南京)去做国师。临行前,他的弟子们极力挽留,可是他去意坚决,就把多年来的一个僧钵向般若寺后的一座石峰上掷去,至今人们还把这座石峰叫做“掷钵峰”。

到了唐玄宗时,佛教禅宗七祖怀让也以般若寺为道场。宋以后,般若寺改为福严寺。

福严寺的规模较大,是南岳佛教的五大丛林之一。寺的东面有山门一座,横匾有“天下法院”四个大字,意思是天下的佛教徒都以它为传法的寺院,两边的对联是“六朝古刹,七祖道场。”进山门便到知客厅,厅前的石柱上刻有“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门”的对联,可见福严寺在南岳佛寺中的重要地位。

寺内有岳神殿、正佛室、方丈殿、莲池塘、禅堂、斋堂等,这些结构,浑然一体。寺内原有铜质岳神一尊,重一万三千斤,铜佛像三尊,各重一万斤,都是六朝陈废帝时所铸,现已无存。

寺西后门,有一株古银杏树(白果树),围粗约一丈五尺,上半截已被雷电劈去大部分。树龄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但仍展枝抽叶,生机还相当旺盛,寺东后门,有方形石井,叫“虎跑泉”。传说有一只猛虎在一块大岩石前,伸出前爪,使劲抓岩,同时大叫几声,泉水就从岩石里哗哗地流出来,因此叫做“虎跑泉”。在寺后山坡的石壁上,刻有唐朝宰相李泌写的“极高明”三个有力的大字,其旁又有石刻:“高无见顶相,明不借他光”,中间是一个“佛”字。这就把佛捧到至高无上,无以复加的地位了。

福严寺周围,古木挺拔,山花喜盈盈地舒开笑脸。名刹古迹,山林美景。这是一处值得游览的胜地。

八祖道场南台寺

南台寺,在福严寺左南方,是南岳佛教五大丛林之一,为六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海印禅师所建。到了唐玄宗天宝(742—756)初年,禅宗八祖希迁来到南岳,见这里林深草茂,景色绝佳,遂开辟为道场。由于有石状如台,所以叫做“南台寺”。希迁就号为“石头和尚”。石头希迁某种有《草庵歌参同契》,在此宣传“顿悟”之说,南宗在南岳的势力,又得到了发展。

南台寺后来年久失修,全部倒废。清德宗光绪时(1875—1908)僧淡云、妙见师徒,募捐重修,陆续兴建佛殿、关帝殿、禅堂、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