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说明(5 / 11)

堂等,寺貌焕然一新。

当重修工程开始时,恰值日本佛教徒曹洞宗梅晓和尚(号六休上人)来南岳礼祖,他是希迁和尚第四十二代法孙,视南台为祖庭,自动提出在佛寺竣工后,赠送《藏经》全部。过了五年,大功落成,梅晓和尚果然同其他日本僧人,从日本护送《藏经》七百余卷,放在南台寺的藏经殿。“六藏”中以铁眼本为最好。续藏本载有辑续后贤语录,是一份珍贵的礼品。当时学者王闿运(壬秋)特为撰文刻碑于寺内,题为《日本僧赠南台寺藏经记》。在抗日战争前,日本每年都有佛教徒组成的“礼祖代表团”前来南岳。至今,日本曹洞宗还把南台寺视为祖庭。由此可见,南台寺在中日友好往来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

南台寺古木成林,一片葱茏,绿荫夹道,不见天日。夏季微风拂面,凉爽宜人。地上花草丛生,香气扑鼻。有一种名叫“雪花”的高山植物,枝杆低矮,花瓣丰腴,呈金黄色,有一股脉脉的清幽的芳香,很是逗人喜爱。

祝圣寺

祝圣寺,在南岳庙的东南侧,是一座古庙。相传大禹治水时曾经来过这里,并在这里建立清冷宫祭祀舜帝。到唐代始建为寺,初名弥陀台。后来又改称般舟道场、报国寺等。清圣祖康熙四十四年(1705),湖南巡抚赵申乔,听说康熙皇帝要到南方巡视,便大兴土木,把这里改建成一座规模宏大而又豪华的行宫,后来皇帝没有来,于是又改名祝圣寺。寺的主要结构,有前殿、正殿(即说法堂)、藏经阁、方丈室、罗汉堂以及禅室、斋堂、寮房等。这些建筑,光彩华丽,甚为壮观。

罗汉堂左右墙上嵌有石刻的五百罗汉像。清德宗光绪六年(1880),寺内有个心月和尚,擅长石刻。他从江苏天宁寺得来版本,连续三年刻成。这些罗汉像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其中,或双膝盘坐,或坦胸露腹,或持禅杖,或挥禅帚,或目光前视,或俯首沉思,无不忘情物外,意境天然。真是篆刻工巧,神彩飞扬。

祝圣寺为南岳五大丛林之一。解放前,平日僧徒有两百人左右,集会时多至五六百人,可见当时之盛。解放后,南岳佛教协会会址设在这里。

以前,寺西原有禹柏庵、御书阁。寺后有柳宗元撰书的唐宪宗元和三年(808)般舟和尚碑、元和五年(810)弥勒和尚碑等古迹。寺后还有一片森林,翠柏撩云,松涛滚滚,夏日游人至此,格外凉爽宜人。过去这里是一处著名的风景林。

南岳书院

邺侯书院,在烟霞峰下,原名端居室,是唐朝宰相李泌隐居的地方。据说李泌七岁能写文章,受到唐玄宗的喜爱。燕国公张说称他为“奇童”,宰相张九龄呼之为“小友”。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叛唐,攻下长安,玄宗李隆基奔蜀,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即位,是为肃宗。李泌前往谒见,陈述国家成败的原因,得到信任。但他不想做官,“愿以客从”,参议国事。他常常陪着皇帝乘车出入,看见的人都指着说:“衣黄者圣人(指肃宗)也,衣白者山人(指李泌)也。”长安收复后,肃宗回到京城。但中书令崔圆、宦官李辅国专权,他们看到肃宗对李泌重视,就十分嫉妒。李泌怕自己受祸,遂托故请求退隐衡山。皇帝答应了,赐给他隐士衣服,并替他修了房子。他在南岳除了好神仙道术外,还好读书。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可见他藏书之多。后来李辅国被诛,代宗立,李泌复出从政。德宗时,位至宰相,封为邺侯。他博学多谋,善于直谏,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政绩比较显著。

李泌死后,其子李繁在南岳的左侧修了个书院纪念他,叫做南岳书院。南宋时,又被迁到集贤峰下,改为邺侯书院。到了元代,书院遭到破坏。清乾隆年间(1736—1795),衡山一个知县在烟霞峰下的李泌故居处,建立了一个义学,仍叫邺侯书院。现在的建筑是1922年在此重修的。檐柱上有一副对联:“三万轴书卷无存,入室追思名宰相;九千丈云山不改,凭栏细认古烟霞。”它表达了作者的怀古深情。

嵩山

“嵩高维岳,峻极于天。“

--《诗经》

《史记·封禅书》载曰:“昔日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这一句话,阐明了嵩山在五岳中的重要地位。

嵩山,尧舜时代称“外方“;夏禹时称“嵩高“、“崇山“;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始定“嵩岳山“为中岳,以后各代均称嵩山为中岳。

中岳嵩山东西长达60千米,共有七十二峰,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其主峰海拔1512米,气势磅礴,犹如横卧的巨人,古人说“嵩山如卧“,明朝的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则说嵩山像一条很清瘦的卧龙,道出了嵩山独特的形体特征。

太室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北,为嵩山之东峰,海拔1440米。据传,禹王的第一个妻子涂山氏生启于此,山下建有启母庙,故称之为“太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