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说明(3 / 11)

然。真是篆刻工巧,神彩飞扬。

祝圣寺为南岳五大丛林之一。解放前,平日僧徒有两百人左右,集会时多至五六百人,可见当时之盛。解放后,南岳佛教协会会址设在这里。

以前,寺西原有禹柏庵、御书阁。寺后有柳宗元撰书的唐宪宗元和三年(808)般舟和尚碑、元和五年(810)弥勒和尚碑等古迹。寺后还有一片森林,翠柏撩云,松涛滚滚,夏日游人至此,格外凉爽宜人。过去这里是一处著名的风景林。

南岳书院

邺侯书院,在烟霞峰下,原名端居室,是唐朝宰相李泌隐居的地方。据说李泌七岁能写文章,受到唐玄宗的喜爱。燕国公张说称他为“奇童”,宰相张九龄呼之为“小友”。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叛唐,攻下长安,玄宗李隆基奔蜀,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即位,是为肃宗。李泌前往谒见,陈述国家成败的原因,得到信任。但他不想做官,“愿以客从”,参议国事。他常常陪着皇帝乘车出入,看见的人都指着说:“衣黄者圣人(指肃宗)也,衣白者山人(指李泌)也。”长安收复后,肃宗回到京城。但中书令崔圆、宦官李辅国专权,他们看到肃宗对李泌重视,就十分嫉妒。李泌怕自己受祸,遂托故请求退隐衡山。皇帝答应了,赐给他隐士衣服,并替他修了房子。他在南岳除了好神仙道术外,还好读书。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可见他藏书之多。后来李辅国被诛,代宗立,李泌复出从政。德宗时,位至宰相,封为邺侯。他博学多谋,善于直谏,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政绩比较显著。

李泌死后,其子李繁在南岳的左侧修了个书院纪念他,叫做南岳书院。南宋时,又被迁到集贤峰下,改为邺侯书院。到了元代,书院遭到破坏。清乾隆年间(1736—1795),衡山一个知县在烟霞峰下的李泌故居处,建立了一个义学,仍叫邺侯书院。现在的建筑是1922年在此重修的。檐柱上有一副对联:“三万轴书卷无存,入室追思名宰相;九千丈云山不改,凭栏细认古烟霞。”它表达了作者的怀古深情。

一掩映,飞檐凌空,光华四射,显得十分壮丽。

正门叫棂星门,牌楼式建筑,由花岗石砌成。左右各有东西便门。正门两旁,有一对石狮子,姿态雄伟。门内翠柏挺立,绿草如茵,使人顿觉有清新幽静之感。

再进为奎星阁,其上为戏台。台前横额是:“古往今来。”台门两边有木雕苍松、白鹤,颜色尚鲜艳。阁东有钟亭,悬有大铜钟一个,系元代铸造,重九千斤。阁西有鼓亭,置有大鼓。现两亭完好,只是钟鼓已毁。

三进为城门式的三大洞门。正中叫正川门,左右为东西川门。洞门原为重檐门楼,抗日战争时期为敌机所炸毁,后来装上石栏杆,登临其上,仍可远眺。

正川门内有玲珑别致的御碑亭。亭内有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1708)为重修岳庙而立的一个巨大的龟驮石碑,碑文系康熙的亲笔。

四进为嘉应门,东西有角门,角门的部分斗拱还保留着宋代建筑的特色。门内先前有许多石碑,书法甚佳。

自嘉应门左右角门起到寝宫止,东西住房,各有五十三间,现在加以改建,内设南岳文物保管所、南岳书画馆、大庙招待所等,几十根红柱相连,整齐壮观。

五进为御书楼,画栋雕梁,楼上原有清代几个皇帝写的匾额和碑文。

六进为正殿。殿前是一块大坪。正殿耸立在十七级的石阶上,正中的石阶嵌有汉白玉浮雕游龙,形象生动,极为精美。

殿高七丈二尺,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内外共有七十二根大石柱,象征南岳七十二峰。整个殿顶,覆盖着橙黄色的琉璃瓦,并饰有宝剑、大小蟠龙和八仙中的人物。飞檐四角,垂有铜铃。檐下窗棂、壁板,都雕刻着各种人物故事或花木鸟兽;后墙上绘有大幅云龙、丹凤。所有这些,色彩斑斓,鲜艳逼真。

大殿台阶周围,有麻石栏杆围绕,柱头上雕刻的狮子、麒麟、大象和骏马,千姿百态,意趣横生。栏杆中嵌有汉白玉双面浮雕一百四十四块。这些浮雕上的人物以及动物和植物,有些是想象出来的,有些是真实的写照,还有些是《山海经》中的事故,生动极了。

殿中原来设有岳神座位。历代统治者对岳神都加赐封号,如唐初封为“司天霍王”,开元间封为“南岳真君”,宋代又加封为“司天昭圣帝”,等等。

整个大殿,显得庄严肃穆,气势雄浑。

七进为寝宫,宫内原有铜佛重一万斤,是明崇祯年间(1628—1644)铸造的。

最后是北门,东为注生宫,西为辖神祠,出北门即可上山攀登祝融峰。

全庙周围,都是红墙围砌,四角有角楼。角楼以内,东边有观八个,西边有寺八个,以正殿为中心,连接楼阁亭台,红墙黄瓦,构成了一组宫殿式的建筑群,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