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说明(2 / 11)

了小般若寺,即今藏经殿。更重要的是,慧思取得陈政权的支持,在佛道两教的斗争中,佛教一步一步地获得了胜利。自唐中叶以后,佛教在南岳几乎取得了压倒的优势,一些道观逐步改为佛寺,道教势力衰微了。

慧思的声誉在南岳大振,并且传到了国外。陈宣帝太建五年(573),朝鲜的玄光和尚到南岳来,拜慧思为师,慧思亲授《法华经》,玄光回国后广为传播。在中朝文化交流史上,慧思是有功劳的。

到了陈后主(陈叔宝)时(583—586),相传有一个妃子到南岳避难,她向慧思学佛,削发受戒,慧思把她安顿在小般若寺。乱平以后,又被陈后主派人接回。她在陈后主面前,对其师极力推崇,陈后主便特召慧思到京城建康(今南京)去做国师。临行前,他的弟子们极力挽留,可是他去意坚决,就把多年来的一个僧钵向般若寺后的一座石峰上掷去,至今人们还把这座石峰叫做“掷钵峰”。

到了唐玄宗时,佛教禅宗七祖怀让也以般若寺为道场。宋以后,般若寺改为福严寺。

福严寺的规模较大,是南岳佛教的五大丛林之一。寺的东面有山门一座,横匾有“天下法院”四个大字,意思是天下的佛教徒都以它为传法的寺院,两边的对联是“六朝古刹,七祖道场。”进山门便到知客厅,厅前的石柱上刻有“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门”的对联,可见福严寺在南岳佛寺中的重要地位。

寺内有岳神殿、正佛室、方丈殿、莲池塘、禅堂、斋堂等,这些结构,浑然一体。寺内原有铜质岳神一尊,重一万三千斤,铜佛像三尊,各重一万斤,都是六朝陈废帝时所铸,现已无存。

寺西后门,有一株古银杏树(白果树),围粗约一丈五尺,上半截已被雷电劈去大部分。树龄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但仍展枝抽叶,生机还相当旺盛,寺东后门,有方形石井,叫“虎跑泉”。传说有一只猛虎在一块大岩石前,伸出前爪,使劲抓岩,同时大叫几声,泉水就从岩石里哗哗地流出来,因此叫做“虎跑泉”。在寺后山坡的石壁上,刻有唐朝宰相李泌写的“极高明”三个有力的大字,其旁又有石刻:“高无见顶相,明不借他光”,中间是一个“佛”字。这就把佛捧到至高无上,无以复加的地位了。

福严寺周围,古木挺拔,山花喜盈盈地舒开笑脸。名刹古迹,山林美景。这是一处值得游览的胜地。

八祖道场南台寺

南台寺,在福严寺左南方,是南岳佛教五大丛林之一,为六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海印禅师所建。到了唐玄宗天宝(742—756)初年,禅宗八祖希迁来到南岳,见这里林深草茂,景色绝佳,遂开辟为道场。由于有石状如台,所以叫做“南台寺”。希迁就号为“石头和尚”。石头希迁某种有《草庵歌参同契》,在此宣传“顿悟”之说,南宗在南岳的势力,又得到了发展。

南台寺后来年久失修,全部倒废。清德宗光绪时(1875—1908)僧淡云、妙见师徒,募捐重修,陆续兴建佛殿、关帝殿、禅堂、斋堂等,寺貌焕然一新。

当重修工程开始时,恰值日本佛教徒曹洞宗梅晓和尚(号六休上人)来南岳礼祖,他是希迁和尚第四十二代法孙,视南台为祖庭,自动提出在佛寺竣工后,赠送《藏经》全部。过了五年,大功落成,梅晓和尚果然同其他日本僧人,从日本护送《藏经》七百余卷,放在南台寺的藏经殿。“六藏”中以铁眼本为最好。续藏本载有辑续后贤语录,是一份珍贵的礼品。当时学者王闿运(壬秋)特为撰文刻碑于寺内,题为《日本僧赠南台寺藏经记》。在抗日战争前,日本每年都有佛教徒组成的“礼祖代表团”前来南岳。至今,日本曹洞宗还把南台寺视为祖庭。由此可见,南台寺在中日友好往来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

南台寺古木成林,一片葱茏,绿荫夹道,不见天日。夏季微风拂面,凉爽宜人。地上花草丛生,香气扑鼻。有一种名叫“雪花”的高山植物,枝杆低矮,花瓣丰腴,呈金黄色,有一股脉脉的清幽的芳香,很是逗人喜爱。

祝圣寺

祝圣寺,在南岳庙的东南侧,是一座古庙。相传大禹治水时曾经来过这里,并在这里建立清冷宫祭祀舜帝。到唐代始建为寺,初名弥陀台。后来又改称般舟道场、报国寺等。清圣祖康熙四十四年(1705),湖南巡抚赵申乔,听说康熙皇帝要到南方巡视,便大兴土木,把这里改建成一座规模宏大而又豪华的行宫,后来皇帝没有来,于是又改名祝圣寺。寺的主要结构,有前殿、正殿(即说法堂)、藏经阁、方丈室、罗汉堂以及禅室、斋堂、寮房等。这些建筑,光彩华丽,甚为壮观。

罗汉堂左右墙上嵌有石刻的五百罗汉像。清德宗光绪六年(1880),寺内有个心月和尚,擅长石刻。他从江苏天宁寺得来版本,连续三年刻成。这些罗汉像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其中,或双膝盘坐,或坦胸露腹,或持禅杖,或挥禅帚,或目光前视,或俯首沉思,无不忘情物外,意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