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庙之雄
南岳庙在南岳镇北街尽头,坐北朝南,后有赤帝峰,前有寿涧水,庙址呈长方形,总面积达九万八千五百平方公尺,是湖南省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建筑物。古木参天,绿树掩映,飞檐凌空,光华四射,显得十分壮丽。
正门叫棂星门,牌楼式建筑,由花岗石砌成。左右各有东西便门。正门两旁,有一对石狮子,姿态雄伟。门内翠柏挺立,绿草如茵,使人顿觉有清新幽静之感。
再进为奎星阁,其上为戏台。台前横额是:“古往今来。”台门两边有木雕苍松、白鹤,颜色尚鲜艳。阁东有钟亭,悬有大铜钟一个,系元代铸造,重九千斤。阁西有鼓亭,置有大鼓。现两亭完好,只是钟鼓已毁。
三进为城门式的三大洞门。正中叫正川门,左右为东西川门。洞门原为重檐门楼,抗日战争时期为敌机所炸毁,后来装上石栏杆,登临其上,仍可远眺。
正川门内有玲珑别致的御碑亭。亭内有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1708)为重修岳庙而立的一个巨大的龟驮石碑,碑文系康熙的亲笔。
四进为嘉应门,东西有角门,角门的部分斗拱还保留着宋代建筑的特色。门内先前有许多石碑,书法甚佳。
自嘉应门左右角门起到寝宫止,东西住房,各有五十三间,现在加以改建,内设南岳文物保管所、南岳书画馆、大庙招待所等,几十根红柱相连,整齐壮观。
五进为御书楼,画栋雕梁,楼上原有清代几个皇帝写的匾额和碑文。
六进为正殿。殿前是一块大坪。正殿耸立在十七级的石阶上,正中的石阶嵌有汉白玉浮雕游龙,形象生动,极为精美。
殿高七丈二尺,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内外共有七十二根大石柱,象征南岳七十二峰。整个殿顶,覆盖着橙黄色的琉璃瓦,并饰有宝剑、大小蟠龙和八仙中的人物。飞檐四角,垂有铜铃。檐下窗棂、壁板,都雕刻着各种人物故事或花木鸟兽;后墙上绘有大幅云龙、丹凤。所有这些,色彩斑斓,鲜艳逼真。
大殿台阶周围,有麻石栏杆围绕,柱头上雕刻的狮子、麒麟、大象和骏马,千姿百态,意趣横生。栏杆中嵌有汉白玉双面浮雕一百四十四块。这些浮雕上的人物以及动物和植物,有些是想象出来的,有些是真实的写照,还有些是《山海经》中的事故,生动极了。
殿中原来设有岳神座位。历代统治者对岳神都加赐封号,如唐初封为“司天霍王”,开元间封为“南岳真君”,宋代又加封为“司天昭圣帝”,等等。
整个大殿,显得庄严肃穆,气势雄浑。
七进为寝宫,宫内原有铜佛重一万斤,是明崇祯年间(1628—1644)铸造的。
最后是北门,东为注生宫,西为辖神祠,出北门即可上山攀登祝融峰。
全庙周围,都是红墙围砌,四角有角楼。角楼以内,东边有观八个,西边有寺八个,以正殿为中心,连接楼阁亭台,红墙黄瓦,构成了一组宫殿式的建筑群,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雕刻和绘画方面卓越的艺术才能。
岳庙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据《南岳志》载:唐初建司天霍王庙,后经宋、元、明、清六次大火,又经十六次修缮扩建,才成为现在的规模。大殿是清德宗光绪八年(1882)按照北京故宫的样式重修的。
会仙桥之险
会仙桥,又名试心桥,在祝融峰巅北面的青玉坛,坛基是突兀峥嵘的一片大岩石,岩石上面平坦无奇,可容数十人。俯瞰岩下,深不可测,岩下有大小两石,小石的面积仅大石的一半,中有石桥可通,桥极险窄,仅可容步。一般人不敢在上面行走,偶一失足,便成千古恨。据道家言:青玉坛是乌青公所创,为第二十四福地,仙人常在夜间到这里聚会,来去都要经过这座桥,所以叫会仙桥。相传,深夜还可听到群仙聚会时奏出的仙乐声。桥上有“昔人曾此飞仙”、“爽心悦目”、“南山一境”等石刻。明代卢仲田有咏《会仙桥》诗:“柯烂仙人久不回,一桥空对百花开。我来桥上寻遗事,云满空山月满台。”站在会仙桥,四顾奇珍异宝,金光灿灿,绿浪滔滔,蔚为壮观,还可望见祝融峰侧的一巨石,宛如乌龟,人称“金龟朝圣”。桥之险,可谓一绝,真乃是无限风光在险峰。
佛教圣地福严寺
南岳在佛教史上有它的重要地位。
南北朝时,佛教开始在南岳活动起来。所谓南岳十八高僧,便陆续出现于各个名刹古寺之中。特别是慧思禅师于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到南岳后,积极开展活动,佛教的传教事业,一时兴盛起来。
慧思是佛教天台宗的第二祖。他对《法华经》、《般若经》很有研究,在北剂的名声很高。由于佛教内部的斗争,他几次差点儿被人害死,不得已才跑到南方来,另图发展。他到南岳后,得到先前来到南岳的海印禅师的大力支持。在天柱峰的南面建立了般若寺,即今福严寺。不久,又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