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1 / 3)

战国纵横家 楚月江南 5703 字 2017-08-02

翌日清晨,二人急匆匆下山,先去山脚周老伯的店中买了些许食物当作干粮。张仪忍不住内心的激动,像是一个将要爆发的巨雷,又像是一匹被囚禁已久而脱缰的野马,此时终于得到了释放,直冲着茫茫的天空和空旷的原野大喊大叫。苏秦在一旁望着张仪,眼睛中满是疑问的样子,似乎不明白张仪为何会突然有此种怪异的表现。张仪也明白了苏秦的疑问,却又毫不在乎的继续大喊了两声,朝苏秦笑了笑说道:“大哥,这三年来我在山中待得闷极了,今日终于要到外面看看这繁华的世界喽……”说罢,忍不住将两手放在嘴边,又大喊了起来。

外面的世界对于张仪似乎又是那么的新鲜,那么的好奇,他的样子像个孩子似地,对于一切的事物都充满着乐观与兴奋。然而,苏秦的内心中却仍然是一如既往的忐忑沉闷,他不同于张仪的心无牵挂,坦然无物。若是回家,张仪兴许是被自己的父亲张兰痛骂几句,也许会更加疼爱他这个宝贝儿子。总之,张仪回到家中,即使无事可做,也可以做他的富家公子,掌上明珠,享受人间锦衣玉食,也算是满足了。而自己呢,生来本就农家子,一身常挂农田中。怀着一身骨气跑出去闯荡,若然没有好前途,腆着脸的回到田间地头儿重拾农具种地,不但要被自己的母亲痛骂,也会被平日里看不起自己的相邻们更加蔑视。想到此处,不仅又长长的叹了口气。心中矛盾之极,真不知道此次下山之后,自己要往何处去。

二人出了云梦山,一路往北赶去,不多久就来到了楚国边界,前方有两条大道,往西是赶往周天子都城洛阳,往东则是去魏国。眼看二人即将分别,张仪心中多有不舍,几日来快要回家的兴奋劲儿也已消散了大半,此时竟然眼圈通红起来,虽然没有落泪,但是能够看出他的内心中是多么的不舍。苏秦的内心中也如同张仪一样,充满着离情悲绪。是啊,三年的兄弟情深,深山之中同住一屋,互相扶助,这恐怕是什么都换不回来的珍宝罢,人世间最为珍贵而又无可替换的财富,不是金钱,也不是权势,而是一种叫做“情”的东西。而那个时候,当情深之人分别之后,恐怕也就永无再见之日了。仓央嘉措诗中说道:你见或者不见,我就在那里。而不见的你,如同两人隔世,一生一死,又有何区别呢?因此,古人每当临别之时的情感,往往是我们后人所无法领悟体会的悲情。

苏张二人在岔路口分别之后,张仪归心似箭,恨不得扎上翅膀立刻飞回家中去见父母。当初张仪是年少心性,不务正业,整日里与一帮所谓的儒墨门人往来,父亲张兰自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因此父子俩才发生诸多矛盾。张仪回到大梁城后,眼见着高高的城门,威武豪气,虽然时隔三年有余,却仍是如此的熟悉。进入城中,张仪顾不得四处溜达,迈开脚步直奔家中而去。一路上仍然不时有成群结队,腰挎宝剑的门人学士,在路边游来行去,摆台高论。张仪侧耳倾听,只听其中一方人说道:“方今天下纷争,只有仁义才能拯救人心,消止天下****。人心泯灭,欲望无穷,若是能够发散道德仁义,顿生怜悯之心,天下自然太平无事。”另一方又说道:“你等所谓的仁义,太过虚幻空洞。人分亲疏贵贱,仁义自然依次递减,父母子女为上,相亲邻居次之,如此递减,则人心亦无仁义可言。倒不如无分贵贱等级,互相兼而爱之,才是真仁义,真恻隐之心。如此,天下才能消除纷争,达到真正太平的境地。”双方人马乱乱纷纷,互相争辩不休。张仪看在眼里,笑在心里,心中想到,若是三年之前,我也许会被你们的学说给诱惑了。但是今日看来,美则美矣,却不实用。天下纷争,只为列国割据,互相吞并而后已。如此势不两立,岂能因仅仅的仁义兼爱之心而停止征伐,和睦相处。当下便也不再关注那人,凭着印象直往家中走去。

张仪在大梁城中转了几个圈,饶了几个弯,在一个路口便望见斜对面一家店门口赫然写着“张兰酒家”四个大字,匾还是曾经的匾,丝毫没有变化。张仪内心激动,心脏随之飞快的跳动。俗话说近乡情更怯,此时的张仪,多年未回家中,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中的父母,直到此时竟然退却了,一时之间竟然不知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父亲。他在路的对面拐角处躲藏起来,朝着店内观望,只见店门口人来人往,进进出出,店小二在门口热情的招呼客人,却不见父亲从店内走出。张仪在对面躲了好一会儿,心想,还是回家去吧。于是站起来跨过路口,直来到店门口。店小二见又有人上门,慌忙上前迎去,正要开口招呼,只朝张仪脸上一望,便立刻愣愣的呆在那里一动不动,眼睛直勾勾的盯着张仪的脸庞,张仪见他如此望着自己,却也不好意思开口,毕竟三年多未回家中,见着店中的仆役,倒也显得生疏了许多,自己也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店小二望了他好一会儿,方才缓过神来,一手往店内摇晃,急忙喊道:“东家、东家,你看……看谁回来了!”张兰此时正在店内的柜台里面盘算账目,听见店小二喊叫,心中有些不耐烦道:“喊,喊什么喊,有客人到,请进来就是了。”说也难怪,张兰为人本来生性和善,待人宽厚。但是自从张仪三年之前离家出走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