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鸿畅,你怎么办呢。”常遇春接着说道。
“我就告诉我爹和徐叔叔,让他们不让你去追。”
“他们都离我们很远,你一个来回,我们都追到开平去了。”
“这是朱伯伯的玉佩,见此玉佩如见他本人,你们都得听令。”鸿畅一急之下,拿出了念义给他的玉佩。
众人看到玉佩,都跪了下来,常遇春不知鸿畅还有这么一手,暗自笑道,“来人,把鸿畅绑起来。”众人不敢乱动,常遇春又大喝一声,鸿畅被绑了起来。
“鸿畅,你可知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吗?况且,我这里有你徐叔叔的手谕,让我见机行事。跟了我几年,你明白什么叫做‘见机行事’是吧。”
“师父,这是我爹让我这么做的,他让你不要操之过急,等他到达北平后再做商议。”
“时机不可失。来人把鸿畅绑到马车上,和大军一起随行,副将乙留下,等林将军和李将军的到来。”
等念义和李文忠率领的步兵到达北平时,常遇春已经北上追赶元军了。
“林将军,李将军,在下恭候多日。”常遇春的副将乙说道。
“常将军呢,他在哪儿?”念义说道。
“他去追赶元军去了,让我在此等候你们,让你们后续支援他。”
“不好,要出事了。文忠,我带领五千人马留守北平,剩余士兵由你带领速速赶去支援。”
常遇春部为了倾覆元军的巢穴,以便解除元军对北平的威胁,率军径取元上都开平,元顺帝逃到应昌府。常遇春部夺取开平,全歼了守城元军,缴获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常遇春写信通知念义,告知等整顿军务、收拾残余后南归。
“三弟,英勇无双。”念义接到信自语道。他又给常遇春回信,让匀速行军,切勿奔袭。
农历七月七日(8月9日),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得暴病卒于军中,年仅四十岁。念义接到常遇春部的消息后,在城外迎接。本来迎接的是凯旋之师,等待念义的是常遇春那粗犷的拥抱。可这次,一代名将倒下了,随部而来的只是一具冰冷的尸体。朱元璋闻丧大为震悼,赐常遇春葬钟山之下,并亲自出奠。
念义房间内。
“二哥,是我害死了三哥。”徐达哭着说道。
“四弟何出此言?”
“如果不是我在临行前给他手谕,让他‘见机行事’,他也不可能无视大哥的玉佩,还有二哥你的忠告啊。”
“唉,四弟,不怪你。哪怕是有大哥的圣旨,以四弟的性格,也不会遵命的。”
深夜。
咚咚咚,咚咚咚。
“门外是谁?”
“爹,是我,鸿畅。我能进来吗?”
“进来吧。”
“这孩子,眼睛怎么肿成这样了。”明月看到鸿畅后,心疼地说道。
“娘,是我没保护好师父。”
“好孩子,不是你的错。”明月哽咽着说道。
“爹,都是孩儿的错。”鸿畅说着,就跪到在念义的面前,明月怎么拉也拉不起来。
“念义哥,无论什么事,先让鸿畅起来吧。”明月向念义说道,她知道念义不说话,孩子是不敢起来的。
“孩子,先起来吧,你还小,爹怎么会怪你呢。”念义边扶起鸿畅,边说道。
“谢谢爹。”
“鸿畅,你把离开我们后,直到后来你师父不在期间的事情给我说一下。”
鸿畅就把一路的情况给念义说了一遍,重点说了他的师父(常遇春)去追赶元军时候的情景。
“孩子,这不能怪你。”念义安慰鸿畅说道。
常遇春出身于贫苦农民之家,青少年时期,不甘心于老死田间,因而随人习练武术。家贫,无力支付学费,就以多出力干些勤杂工换取学习机会。到长大成人之后,常遇春体貌奇伟,身高臂长,力大过人,学武有成,精于骑射,各种兵器都能使用。一生取得辉煌的战绩,鏖战衢州、大战九华山、大破陈友谅、攻取元大都,位列明朝开国功臣第二位。常遇春死后,朱元璋念义功高,追封为“开平王”,封子常茂为郑国公,岁禄二千石。后来常茂隶宋国公冯胜北征纳哈出,不奉约束,被削爵,安置在广西龙州;别封次子常升为开国公。建文末,以抗靖难师安置云南临安(今云南建水),忧死。大女儿嫁与朱标,小女儿嫁于林鸿畅。
明朝战将的双子星座,随着常遇春的逝去,只剩徐达散发光芒。
没网了,只能手机共享wifi热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