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应声入框。黑方欢呼起来,因为他们已5:3领先。红方举手抗议对方违规,但执法未予理会。
红方祝忠底线发球,陆元锽举手将两手食指和中指组成的V字形对接成菱形,红方队员会意点头,然后发球人将球传给边翼的陆元锽,陆元锽接住球后带球往中线斜进,另一侧边翼同时往中线行进。陆元锽用马刺刺激胯下马,那马往前飞驰。黑方两人策马来截,陆元锽挥杖往右传,右翼红方队员接住鞠球,带球往对方底线下沉,黑方赶忙有两人拦截,红方挥杖往左传给沉底的陆元锽,陆接球猛带直闯,黑方拦截队员刺马而前,探身用杖杆去拨陆元锽的杖杆,陆元锽往右前小推鞠球后迅速扬杆避开,黑方那人居然假装顺势用杖杆扫向陆的马前腿,那马一失前蹄向前仆倒,陆元锽从马上滚下来,恰在此时,红方右翼沉底的祝忠从他身后经过,那祝忠俯身伸出左手一把攥住陆元锽的右手往上一送,陆元锽顺势腾身跃上祝忠的马背,祝忠负责去阻截黑方守门人,陆元锽探身瞄准球猛击,球应声入框。红方锣鼓震响。因为事前已研判过对阵形势,估计对方会仗势撒野,所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训练。
黑方开球进攻,往里推进,忽然哨声响起,时限已到。双方战成5:4,黑方获胜,他们的助威团欢呼声与鼓乐声响成一片。红方三名队员盛怒之下要找对方去理论,陆元锽想到张巡不挑事的叮嘱,阻止了他们。楚楚等人几乎要哭了。于嵩上前劝慰鼓励了队员一番,然后召集蹴鞠队员面授对策。
接下来是蹴鞠比赛。蹴鞠是我国传统竞技和游艺项目,据说为黄帝所创,黄帝擒蚩尤“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一般认为起于我国战国时期,史料记载战国时的齐国都城临淄盛行“蹴鞠”,临淄之民蹴鞠成风。蹴鞠竞技分为有球门的和无球门的,有球门的又分为双方球门式和单个球门式;无球门的又称“白打”,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亦即比“解数”,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当时有人还给一些动作起了好听的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它是一种表演性和竞技性兼具的类型,观赏性更强,个人技巧更胜。
汉代的蹴鞠主要是双球门式,各方攻向对方球门,军事实用性较强。唐代蹴鞠一个重要职能是为朝廷宴乐和外交礼仪进行竞赛表演,多采用单球门式。比赛时中间隔着球门,球门就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中间结网为门作为限度,球门中间有直径两尺多的“风流眼”,双方各在一侧,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能使之穿过风流眼多者为胜。唐代的鞠球有了重大改进,先往动物尿泡里吹气,当球胆,外面用皮包裹,这样就制造出充气足球,跟现代的足球已很接近。
本次比赛亦采用传统的单球门式。双方队员先在中线面对面施礼,每名队员把左手搭在自己右臂上,右手轻轻握住对面对方球员的左手;对方队员也是如此,两方彼此俯首,头挨头,随后先蹴的进入场地。谁知执法(即裁判)却临时规定由对方一名队员为蹴方发球,球要从球门上方踢过去,落到蹴方距球门线五步到十步的长方形区域内,若是未能落到该区域,蹴方得分;若是蹴方未能接住球,发球方得分。红方没有过相应训练,自然觉得这是规则歧视,一些队员主张罢赛以抗议对方临时改变规程,朱珪和于嵩简短商量后决定继续比赛。
双方先抽签决定谁先比赛,结果黑方先来。比赛开始,朱珪为对方发球,因预先没有过这方面的练习,担心发球不到位,只好发常规稳妥球,自然就不够刁钻。
黑方一接触球,朱珪就看到人家的队员显然技术更娴熟,只见他们传带顺畅,盘球灵活。这人一个斜插花,那人一个风摆荷,这边一个双肩背月,那里一个旱地拾鱼,将球挑起,最后来了个喷薄出日,直接把球送入风流眼。黑方喝彩声群起。
黑方踢进七个球后,因为玩得过于尽兴,一名队员因大意出现接球失误,鞠球落地,扣除一分,朱珪前几次发球已暗中观察黑方的占位,此时有了较强的发刁球意识,只见他掷球后跃起一脚,那球走对角线落向对方十步线边角,黑方队员飞身后垫,结果略差几寸,未能接住,红方得一分。楚楚高兴得雀跃起来,双手在头顶击打鼓槌。
黑方时间到,共踢进十三个球,有一次球落地扣除一分,记十二分。
忽然冷风挟裹着飞尘袭来,于嵩一看天上,大块乌云飘过,天要下雨,他赶忙嘱咐队员,注意雨情,只要能坚持,就要做到底。
红方上场时,天上先下了片刻的前奏雨。那黑方发球队员是一名号称“老柳根”的人,他惯于拐腿弹发,落点难测。只见他掷球后垫步过渡,右脚蹬地跃起,左脚在空中弹球,右脚屈腿外摆,那球画着弧线向九尺高的网线顶端掠过,直奔场中间的五步线外侧砸下去,红方左近队员赶紧侧身用肩去接,结果背部接触球,那球顺着湿滑的背部溜下去,球就差一尺左右就要落地,旁边队员赶紧勾脚去接,万幸,球又弹起,直接弹向勾脚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