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盛唐之殇(2 / 3)

沸海遗珠 日照八荒 5549 字 2017-07-03

好生活,咱们现在就出发,谁敢有异议,夷灭三族!现在听我的号令,向长安,杀,杀,杀!”

“杀!杀!杀!”各路人马呐喊着奔出。

沿路大唐守军哪里见过这汹汹的气势,他们早已忘战多年,别说战斗力,就连喊口号的力气都快丧失殆尽,叛军就像虎入羊群,肆意用钢牙撕咬,肆意用利爪豁划,大唐的臃肿身躯满是疮痍。

二十八

河北诸郡首先沦陷,范阳叛将何千年杀掉河东节度使杨光翙。十一月十六日,即安禄山于范阳起兵的第七天,伊西节度使封常清恰好循例入朝觐见玄宗。在骊山的华清宫,玄宗向封常清询问平叛方略,封常清胸有成竹地说:“臣请求立刻前往东都,开府库,募骁勇,扬鞭奋马,北渡黄河,相信用不了几天,定能将逆胡之首献于阙下!”

玄宗闻言如见救星,随即任命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即刻前往东都组织防御。旬日之间,封常清就在东都招募了六万人。

二十一日,玄宗从华清宫匆匆返回长安兴庆宫,用大约十天时间完成了战略部署:河东(今属山西)方面,以朔方右厢兵马使、九原太守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程千里为潞州(今山西长治)长史,三人协同防御,防备叛军西进。河南方面,一共设置三道防线,以卫尉卿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领陈留(今河南开封)等13郡组建第一道防线;封常清在洛阳就地募兵六万人,构成第二道防线;以荣王李琬为挂名元帅,以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率五万人镇守陕郡(今河南三门峡),作为第三道防线。

然而玄宗哪里会想到,自己看起来固若金汤的防线其实不堪叛军一击。

十二月二日,安禄山大军从灵昌渡口(今河南延津县)渡河南下,当天攻陷灵昌郡(今河南滑县)。新任河南节度使张介然刚到陈留没几天,叛军便已大兵压境。张介然虽登城防御,但素不知战的守军哪里是如狼似虎的叛军的对手,十二月五日,北城门被攻下,张介然被俘。陈留太守郭纳开门出降,第一道防线宣告瓦解。

安禄山的小儿子安庆绪入城看到墙上早已张贴的兄长安庆宗被朝廷斩杀的布告,哭着告诉安禄山,安禄山在战车上震惊大哭说:“我儿有什么罪过,要杀死他!”他狂乱愤怒至极,见投降的陈留官军挤满大路两边,就命令牙将肆意砍杀,砍累了就逼降者自相砍杀,杀死了近万人,血流成河,惨不忍睹;又在军门斩杀张介然,将他的首级在黄河以北传示。

十二月八日,安禄山挥师西进,迅速攻陷荥阳(今河南郑州),兵锋直指东都。封常清率部进驻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西),准备据险而守。可他招募的六万人都是未经训练的新兵,与身经百战的叛军铁骑交锋,无异于以卵击石。官军一战即溃,虎牢关旋即失守。第二道防线就此崩溃。

十二日,叛军进入洛阳,大肆烧杀抢掠。封常清退至陕郡,向副元帅高仙芝建议退保潼关。

按照朝廷既定的作战计划,高仙芝应该自陕郡东进,主动迎击叛军。但眼下贼兵锐不可撄,如果东进,唯一的结果只能是羊入虎口,自寻死路。所以高仙芝来不及向朝廷奏报,当即率部向潼关方向撤退。他们前脚刚刚出了陕郡西门,叛军后脚就杀到了。官军猝不及防,被叛军打得狼狈不堪。

高仙芝和封常清带着残部仓皇退入潼关,立即命人抢修防御工事。等到叛军前锋进抵潼关时,发现官军已经严阵以待,方才悻悻退去。

然而,唐军帐下监军宦官边令诚见状悄悄离开潼关,跑回长安,心怀鬼胎的他见到玄宗,摇唇鼓舌极力夸大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战败责任,还捏造高仙芝的一些罪名,结果糊涂的玄宗将自己纵容安禄山的罪过推诿到二人身上,竟派边令诚持诏斩杀二人,可惜两位赫赫有名的战将未死于敌手,却死在佞臣昏君手里。

跟安禄山、安思顺兄弟有宿怨,但已风烛残年,半身不遂的赫赫有威的边将哥舒翰随即被任命为兵马副元帅,把守长安的最后屏障潼关。

老将哥舒翰深知潼关宜在守险,不利出战。虽曾两次击退叛军,但还是向朝廷上书要求坚守;另路大将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希望他坚守,他们才可乘隙攻破叛军后方;就连安禄山也觉得无法攻破潼关,想撤军回幽州。谁知奸佞杨国忠和糊涂的唐玄宗却帮了叛军的大忙。

原来,因叛军打着清君侧,杀掉奸臣杨国忠的名义起事,哥舒翰手下一些将领主张劫杀杨国忠来塞叛军之口,哥舒翰没有同意,但他身边杨国忠的党羽还是把这事密告杨国忠,杨很害怕。这时有人告诉玄宗说叛将崔乾在陕郡的兵力不到四千,都是老弱兵,而且没有准备,玄宗就派人催促哥舒翰出兵收复陕郡和洛阳。哥舒翰上奏说:“安禄山善于用兵,现在刚举兵反叛,怎么能够不设防呢!这一定是故意示弱来引诱我们,如果出兵攻打,正中了他的计谋。再说叛军远来,利在速战速决,我们据险扼守,利在长期坚持。何况叛军残暴,失去人心,兵势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