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风起云涌,聚数万之众,攻王府,烧教堂,很快蔓延赤峰、朝阳、平泉、建平4州县。在赤峰,“环县数十里内村镇被强占,被围紧急”。清廷闻讯大为震惊,急命直隶总督李鸿章饬令提督叶志超统兵进剿。同年末,金丹道起义事平。
清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决定推行新政,要求中央和地方大员提出方案,从关内大批移民垦殖,“以实边陲”。
清光绪三十二年,赤峰县邮政局设立,通邮至承德、围场、乌丹、经棚、朝阳、凌源等地。
清光绪三十三年,清廷根据热河都统廷杰的奏请,升赤峰县为赤峰直隶州,治所在哈达街。首任知州朱墀生。同时置开鲁(今开鲁县)、巴西(翌年3月17日改称林西,今林西县)、绥东(今库伦旗)3县,其中开鲁、巴西隶赤峰州,绥东隶朝阳府(今朝阳市)。
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哈达街各小学组织宣讲队,高唱“驱逐鞑虏,还我山河”,“推倒满清,建立中华民国”等口号,夜间,组织200余名学生和工商界人士挑灯游行。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赤峰同盟会成立,后改为中国国民党赤峰支部。
中华民国政府沿袭清制,设热河都统,监督节制卓索图、昭乌达盟及境内所设府县。
卓索图盟辖有喀喇沁左翼旗(今喀左县)、喀喇沁中旗(今宁城县)、喀喇沁右翼旗(今喀喇沁旗)、土默特左翼旗(今北票市)、土默特右翼旗(今朝阳县)、唐古特喀尔喀、锡埒图库伦等7旗。
昭乌达盟辖有巴林左翼旗(今巴林左旗)、巴林右翼旗(今巴林右旗)、敖汉左翼旗(今敖汉旗东部)、敖汉右翼旗(今敖汉旗西部)、翁牛特左翼旗(今翁牛特旗东部)、翁牛特右翼旗(今翁牛特旗西部)、克什克腾旗(今克什克腾旗)、阿鲁科尔沁旗(今阿鲁科尔沁旗)、喀尔喀左翼旗、扎鲁特左翼旗、扎鲁特右翼旗、奈曼旗共12旗。
热河都统直辖朝阳、赤峰、阜新、平泉、绥东、凌源、建平、林西、开鲁、承德、滦平、围场、隆化、丰宁等府县。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赤峰直隶州为赤峰县,首任县知事叶大匡。12月3日赤峰商业自行开埠对外开放。翌年1月8日,民国政府正式批准归化、张家口、赤峰、多伦、洮南5处为对外开放商埠。赤峰开埠地点勘定在县治北境之锡泊河畔,东界红山,西界阳河(今半支箭河),北界昭苏河,长宽20×25华里。赤峰输出以小米、高粱、小麦、荞麦、杂豆、马骡、牛羊以及皮革、毛绒、烟麻、土碱等类为大宗。输入以粗细布匹、茧绸、棉花、芦席、纸札、蓝靛及茶糖、药料、海味、煤油、褡裢、洋线、肥皂、纸烟为大宗。由营口、锦州、天津、北京、承德运来的关内杂货,经过在赤峰包装,转售于乌丹、林西、经棚、大板、天山、新惠、下洼、宝国吐、公爷府等地。并将上述地方所收购的当地土特产品,运往津、京、锦州、营口等地。时赤峰“四面通达,街道宽敞,一衢七里,商肆林立,俨然为天然商埠。”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民国政府改热河都统为热河特别区,从直隶省分离而直属于民国政府,赤峰地区属热河特别区。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系占领热河,段祺瑞政府任命奉系阚朝玺为热河特别行政区都统,自此赤峰地区处于奉系军阀统治之下。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正式改热河特别区为热河省,由奉系军阀汤玉麟任热河省主席。同年6月,奉系首领张作霖于皇姑屯车站被炸死,其子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继续统治东北。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奉天、吉林、黑龙江、热河东北四省易帜,热河省主席汤玉麟通电支持。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奉、吉、黑三省沦陷,东北大部抗日力量转入热河境内。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热河抗战爆发,热河省沦陷,赤峰地区归于伪满洲国热河省管辖。
伪满康德元年,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伪满政府析开鲁县、巴林右翼旗、巴林左翼旗(裁林东县入,并迁治林东)、林西县、扎鲁特旗(扎鲁特左、右翼旗合并设立,并裁鲁北设治局入,治鲁北)、阿鲁科尔沁旗(旗迁治坤都,并裁天山设治局入)、克什克腾旗(裁经棚县入,并迁治经棚)、奈曼旗置兴安西省。
伪满康德二年,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由英国、苏联资助的奉天广昌公司,从伪满政府实业部取得开采赤峰红花沟金矿许可权,翌年进行采掘,此为红花沟金矿开采之始。同年12月,叶赤线(叶柏寿-赤峰)铁路正式通车,该铁路由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承担设计和施工任务,为日伪国有铁路。全线9站,自赤峰出发各站依次为红庙、玉皇、热水、古山、乃林、汐子、天义、丰台(沙海)、叶柏寿,总长11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