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宋朝新君赵桓(2 / 2)

人啊?为何要你传书?”李纲带着浓郁的东南闽音说:“陈东目下虽是一介平民儒生,但已届中年,是江东丹阳人士,听闻他少年就颇有盛名,祖上以传授儒学正道为生,无奈家世日趋衰落,因此未得显宦,寂寂无名至今。然而,此人爱国忠君之心,殷殷可鉴,望吾皇莫以出身为由,当怜其耿耿孤忠,伏乞圣断。”

赵桓见李纲说得郑重,徐徐打开文书,看到其中:“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心里不免一震,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人上书要求惩办蔡京、童贯一伙了,他登位数月,侍御史孙觌及众大臣先后已经有过谏言。如今连陈东这样的太学生也接二连三进言,赵桓感觉朝野上下已经难以轻易平复,抬眼见李纲昂然屹立,目光十分殷切,显然,作为一代新君,岂能再对民心所向无动于衷?

赵桓合上文书,拍案说道:“此乃民意也,如今大敌当前,需要军民众志成城,清除朝廷奸佞,方能振作官军士气,鼓舞人心,来人,传朕旨意……”很快蔡京一党被贬逐到岭外州军。半年之后,蔡京再被移儋州安置,行至潭州病死,子孙二十三人被分别驱逐至外地州军,遇赦不能返回,长子攸、季子絛后来均被诛死。童贯则先被移岭南吉阳军安置,到达不过几天后,赵桓又命所至州军将其斩首,函首送至开封。奸臣朱勔亦被赐死,而王黼先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籍没其家,后流放永州。李纲、吴敏随后坚持请旨杀王黼,朝廷交付开封府尹聂山,聂山与王黼有故隙,派遣武士跟踪,王黼流放至雍丘县南的辅固村时便遭杀。

经过一个来月的跋涉,李天晟、萧迪里沿着延安府、河中府一线来到了大宋西京洛阳府,距离东京开封府不过两三日的路程。在河中府的时候,李天晟就接到西夏境内传来的消息,通过成安公主说服西夏皇帝联合大辽的事情获得成功,李乾顺已经派出使者前往可敦城通好。

洛阳,在最近千年里一直是繁华帝都。然而从唐朝后期以来,加上五代纷乱,未能再现昔日辉煌。不过,洛阳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出生之地,他就生在夹马军营。大宋立国后数代经营,作为西京陪都,也具备一些气象。尤其洛阳有着许多达官显贵的私家园林,极有富贵显达之气。时人李格非特意撰写了一篇《洛阳名园记》,记叙了当时城中的十九处名园,并论曰:“洛阳处天下之中,挟肴渑之阻,当秦泷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巳,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曰‘洛阳之盛衰者,天下治乱之候也。’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髙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者,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这李格非是苏轼门生之一,算是当今有名的学者,不过,使他更有名的是他有一个才华出众的女儿李清照,为中华史上享誉千载的女诗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