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廿五章 兰沟甸(1 / 2)

耶律大石在路上忖道:“这杨可世据说是一员骁将,武艺超群,且在久经沙场的种师道身边多年,定然有些本事,不可大意。五千先锋虽然不多,但我们这一万人要止住他身后十万大军,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且不说打败宋军,就是我们后退到涿州,放得他们十万大军入我境内,加上涿州这前线的一座坚城也未必能抵挡他们。”有了这一份顾虑,大石感到肩头的担子着实不轻。

不过一个时辰,耶律大石赶到一处叫兰沟甸的地方,探马报告宋军步骑兵马浩浩荡荡在后面。大石命手下以逸待劳,跟着得到消息,萧达鲁、萧遏鲁等都已就位。大石在林中透过斑斓的枝叶仰望天空,默默祝祷:“祖宗在上,不肖子孙耶律大石今日迫不得已在此妄动刀兵,阻击南朝兵马,愿列祖列宗神灵庇佑,守住大辽江山社稷。我耶律大石愿意、愿意减寿十年以明心迹,答谢天恩。”

宋军前军杨可世、杨可弼兄弟俩得了种师道号令,领着所部人马快速赶来。这杨可世不单是种师道的得力干将,即使在童贯跟前也很受器重,跟着童贯征讨过四方,受尽尊宠。而他兄弟杨可弼武勇虽然不及乃兄,但文采过之,还留有一些诗文传世。此次杨可世充当先锋,第一次进入辽国,且有望一举收复燕云故土,对此前途怎能无动于衷呢?燕云十六州,那可是大宋多少代圣君心中的梦想啊!如今辽国被金人重创,溃不成军,丢城弃地,这等天大好事落到了自家身上,自然是童贯和种师道眷顾,杨可世又怎么能不勇往直前报答恩情呢。

宋军也早已得到耶律大石从新城南下的消息,杨可世一听区区万余人,不禁一阵哂笑。显然,如今辽国******已经名存实亡,这些契丹人在杨可世等看来,多半都是不敌金人的残兵败将,并无多少斗志了,大约可以一战而溃。因此,他手下的宋军更加抖擞精神,希望可以一举攻下燕京,这等头功可说是祖上积德,百年不遇啊!杨可世胯下乃是西北名驹,和杨可弼领着将士们风尘仆仆赶往北面。得知辽兵前部有五百余人赶到兰沟甸意图阻击,压根就没有将这个耶律大石放在心上,还不住的催促兵马快速挺进,想要一鼓作气直取涿州为大宋北伐吹响胜利的号角!

大石早在兰沟甸附近丛林埋伏好弓马手,觑准杨可世大队人马哗啦啦地在大道上而来。远远望去,宋军个个身材壮实,皮肤大多黑红黑红的,披着革制衣甲,骑兵则连坐骑都装备了皮甲,长枪,朴刀,弓弩无不齐备。大石心道:“这宋军多年来作战实力不怎样,但士卒衣装器械却着实比我大辽要齐整得多。”看准他们走到一半,扭头指挥手下令弓箭齐发,将前面宋军骑兵射杀一通,然后全军从斜地里冲出,大石吩咐不要恋战,冲过宋军大队,然后诱他们北上追击。五百契丹死士大声呼叫着跃马而出,穿过茂密的林间杀奔官道而来。马匹嘶鸣,号角喧哗,弩箭飞矢呼啸,地面上一阵尘土飞扬。宋军一时间像是没有回过神来,前面的骑兵已经纷纷落马,列队外面的士兵也扑扑地接连中箭。

杨可世挺枪避开羽箭,兜转坐骑,大声呼喊身边兄弟杨可弼及一众副将整队迎敌。宋军乍见契丹人杀出,本非惊慌失措,只是宋军大都以为辽军已被金兵杀得落花流水,加上杨可世统领的宋军久经战阵,对付西夏铁鹞子军那都是胜多败少的,可如今来到拒马河畔,那些从祖宗那会儿起,在太宗、真宗那时被辽军种下的惨痛教训早已经当做东京勾栏里的“说话”。一阵鼓噪过后,宋军纷纷抄起手中的铁枪、朴刀吵吵嚷嚷冲着契丹人喊杀而来。双方兵刃相交,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方才军容整齐的两支队伍霎时间就变作鲜血淋淋,人鬼不分。一个个要么做了刀下亡魂,要么就是面容扭曲,满身血污。

耶律大石和五百辽军本是为了示弱,只想冲乱阵脚,引诱宋军往北追击。另外,旨在试探一下宋军实力。大石在一阵冲杀过后,瞅准杨可世所在,抖擞精神,冲进阵去厮杀片刻就大声呼喝,领着辽兵开始退却。杨可世本要追击,却被杨可弼阻拦。很快,宋军恢复队列齐整,操持有方,并不似传言一般软弱可欺。虽然仅有五千之众,但骑兵在外围护佑步兵阵列,而步兵中长枪手在外,护佑弓箭手,层层戒备,颇有法度。多年以来,宋军一直就是依靠行军阵图,守中有攻。战力虽然不强,但往往胜在人多,互为依靠。大石见杨可世兄弟并未上当,且亲身体会到宋军阵势稳健,方知战场残酷,心道:“即便他们再弱,可也不是沦为摆设,既然来犯,也须我们拼尽全力才能退敌。过去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今天方才明白其中真意。”当即挥舞旗号,辽兵死士们果然没多少工夫就冲出宋军外围顺着大道退败,见到辽军败绩,不出所料,杨可世即令全军冲锋,要一口气吃掉辽军,抖擞精神追击下去。

待退过兰沟甸,耶律大石奔向萧家兄弟所在山坡谷口,令手下舞动旌旗,放出鸣镝信号。松山和术薛首先在山坡后亮出旗号,数千辽军吹起号角,策马冲出,密密麻麻的契丹铁骑汹涌而出,声震四野,浩浩荡荡将后面追来的宋军截住,两军冲杀一处,这一来宋军慌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