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二刻,除了鹿雪儿,其他所有的孩子都被张鄂带着山庄的仆人们催促着叫醒,并告知要到院中排队。有那贪睡起不来的,张鄂就会上去狠狠地抽一藤条,一般挨了打的孩子都能飞快的起来。
这次四十个孩子站好队列依然用了差不多两刻钟,而且有不少的孩子衣服歪斜,站在那也是睡眼惺忪。张胤对此很不满意,他准备用后世军营中的生活方式来教育这些孩子。他有过当兵的经验,自然是要发挥这种优势。
军队中最重要的两点就是纪律和服从,这也是无数军队战无不胜的法宝。后世的宋朝岳家军和明朝的戚家军都是最有名的例子。岳家军“宁饿死不抢民食,宁冻死不拆民屋”的超强纪律性造就了其“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坚韧力量,使胡虏丧胆,敌人远遁;戚家军军纪严明,但凡出征时有扰民行为的一律斩首示众,自成军起,大小数百战未尝败绩,斩首十余万级,沿海倭寇被一扫而空。
张胤倒不是一定要将这些孩童训练成“岳家军”或“戚家军”,但是他会在传授他们知识的同时,将纪律和服从灌入到这些孩子的骨子里去。无论是在后世还是在如今,张胤都坚定的认为国人最为缺少的就是这两种精神。后世满清王朝给予国民的是奴性而不是充满战斗能量的服从性,张胤甚至认为,后世现代中国人的崇洋媚外跟满清的奴化统治有直接关系,为此他也曾愤愤不已。
在这个时空,既然张胤有机会给一些孩子传授这些东西,自然就不会放过。
站在孩子们面前,张胤用严厉的语气说道:“今日是你们到黍谷山庄的第二天,你们应该感到庆幸,因为今日将是你们在这片天空下重生的日子,以后你们将有新的生活。现在我来告诉你们,在黍谷山庄的生活作息。每个人都要牢牢记住,如果有人违反了,会受到惩罚。每日早上卯时二刻起来,你们有两刻钟时间穿衣、洗漱、上茅房;鼓响①之时,所有人都要到这里集合、站队完毕;卯时四刻出门,无论男女,十岁以上者跑山路十里,九岁及以下者跑山路五里;辰时返回,擦洗、吃早饭;辰时二刻,到教室读书或到演武场练武;午时正中,吃午饭;午饭后,强制午休;未时二刻起下田劳作;酉时正中,吃晚饭;戌时到教室学习;亥时两刻,闻钟声,熄灯睡觉。”
所有的孩子都有些惊愕,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位年纪不大的主人,把他们买来是为了让他们读书习武。放眼大汉国有哪家权贵豪族像这样对待家奴的?
对于牧月牧正和陈诚这样的孩子来说,能够读书是最令他们高兴的事,而练习武艺则是对了张雄的胃口。一共四十一个孩子,除了躺在床上养病的鹿雪儿以外,所有人听到这个作息制度或多或少都有些欣喜。
张胤不需要考虑这些孩子们的感受,他只要告诉他们必须按照这个要求来生活,监督执行就好了。
早上跑山路是从黍谷山庄门口出发,沿着溪水一直向上,在两里半和五里处分别有标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见到不同的标识后就可以回返。
张胤和张俊全程都是要跟着跑的,他们为了打熬身体。孩子们则认为主人这是在监督他们,所以也没有敢偷懒的。其实监督孩子们早练的工作张胤是交给张鄂负责,他才没有精力操这份心,他有太多的事要做。
十岁以上的孩子一共有十九个人。第一天跑十里山路,十九个人都坚持了下来,而二十一个小点的孩子们,也只有三个掉队的,最后在张鄂的帮助下,也勉强完成了。这让张胤非常欣慰。这批孩子们身体素质不错,吃苦耐劳,以后或许都能有一番成就,也不枉他费这么多的心思培养他们。
早餐是粟米粥和一种被叫做“馒头”的东西,馒头每人只有一个,粥不限。更令孩子们意外的是,居然每人都有一个鸡蛋。有些孩子将鸡蛋捧在手里不舍得吃掉。以前,他们只有在生病或者正旦这样的日子里,才有可能吃到鸡蛋,所以对这些孩子们来说,鸡蛋虽小却是非常难得的东西。
对于孩子们的这种心理,张胤也没做任何表示。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过程,当孩子们发现,每天的早餐都是这样的标准的话,他们自然就不会将一枚鸡蛋当宝贝一样护着了。
辰时二刻,所有的孩子都聚集在“教室”之中,两人一组规矩地跪坐在长案之后。张俊和窈儿也在其中。张胤站在一面用黑漆涂得油亮的木板前面,手里捏着一块白色的石头。这是他自制的“黑板”和“粉笔”。黑板好说,这粉笔是张胤用石灰加水做成的,实验了几次才算勉强成功,如今他拿在手里的就是这种块状东西的“初级产品”,不过用来书写足够了。
每个孩子的案子上都有一块两尺见方的小黑板和一块粉笔,这是他们学习的“本”和“笔”。张胤准备等这些孩子们识得足够多的字以后,再教他们写毛笔字。
张胤有些神思飘摇,仿佛回到了自己的中小学时代,那时候自己也像这些孩子们一样,规矩地坐在课桌后面,听老师讲课。只是,如今那个时空的情景既感觉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