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兄弟英俊挺拔、朝气蓬勃,都有卓尔不凡之象,以后或能成为张家的千里驹;而在张胤等人眼中,这位从兄也是和蔼容易亲近之人。张亮年近四十,身材中等靠上,眉毛黑重,相貌儒雅,仔细看隐约有些张谟的影子。毕竟是血缘亲属,隔了数代面相依然肖似。
张胤先开口说话,介绍道:“此是阿丑,此是恨奴……”
张亮笑着插口道:“那么你就是虎头喽……”
张胤道:“正是。让兄长见笑了。”
张亮拉过张胤,又召唤张俊和张晟,高兴地说道:“父亲翘首以盼汝等的到来,自收到虎头那封信后,就一直念叨汝等。昨日为兄刚返乡,就被父亲派来在此接应汝等。走吧,我们赶快回去,别让老人等急了。”张亮早已出仕,只是仕途一直不顺,原本在南阳太守张忠身边任书吏,后来受张谟之事的牵连,辞职回乡,如今在辅佐其父打理家族产业。
张胤三兄弟跟着从兄张亮一起返回张氏宅院。一路上张亮不断询问张胤的家事。问他母亲身体怎样?北疆之地生活艰难否?诸如此类。张胤一一回答。
张家宅院并不在西鄂县城之中,而是位于西鄂县城外西南十余里处,张氏族人聚居于此,自成一庄,外人称呼其为张庄。
张家庄子****有张氏族人百余户,还有不少仆人奴户,规模不小。庄子中寨墙、望楼一应俱全,有一定的自保能力。这在中原地区其实并不多见,显然是庄子的主人知兵事,有些未雨绸缪、防匪患的意思。
作为张氏家族的核心人物,张胤家的院子和如今的张家族主,也就是张胤的族叔的院子挨在一起,都在庄子的靠近中心位置,走几步就可以到张家的祠堂。
张胤等人自然不可能先回自己的旧院子,他们和从兄张亮一起来到了他的族叔张识的家中。
正厅之上,已经聚集了一些人,有老有少,显然张亮提前安排人回来通知过。当中有一人年近花甲,面相清癯,颌下一缕长髯,正面露笑意看着张胤三兄弟进来。正是张胤的族叔张识。
张识,字思诂,是张谟的从弟,如今的张氏族主。张谟出仕渔阳后不久曾派人传话族中,将族主之位传给从弟张识。张识喜好研究经籍,是否能够出仕并不是他所看重的,因此其官职只做到零陵郡始安县长,而且只在位三年,之后就辞职归隐乡中,读书写字、打理族中大小事。张谟出仕前,虽然名义上是族主,不过大部分族中事物都是张识处理的。张家在南阳郡乃至襄阳、武陵、长沙等地都有产业,而且名下也有不少店铺、酒肆和商队,诸般经商的事也是张识出面。因此张识在族中的威望很高。
张识虽然一直参与家族经商之事,但是为人却十分喜爱读书,头脑灵活,从小跟张谟的感情很好。这次听说张胤兄弟回乡祭祖,心情十分激动,他迫切地想见见自己的这几个从未见面的侄儿。这种情况在大汉国其实是比较常见的,当今宗族之间情分是非常深厚的,往往相隔十几代相见依然互相以叔侄、兄弟相称呼。
张胤等人随着张亮一进屋来,就让张识眼前一亮:这三个少年实在是太英武了。
现今张胤身高差不多有七尺,容貌俊逸,气质儒雅又不失勇武;张晟要比张胤更粗壮一些,身高也有六尺七八寸,面相硬朗,显得孔武强健;张俊则最为秀美,唇红齿白,身材修长,眉目间很像他的母亲崔萦。
张亮向父亲张识介绍道:“父亲,这就是胤儿,这是俊儿。那位是张晟。”张亮的介绍明显有些区别,张晟虽然与张胤、张俊兄弟相称,但是毕竟不算张氏族人,因此介绍时就有了亲疏远近。
张胤拉着张晟和张俊上前一步跪倒给张识行礼,道:“侄儿张胤(张俊、张晟)拜见叔父。”
张识微笑着点点头。对于张晟母子之事,张识也是知道的。这样一个少年如果能收入张氏家族肯定也不是坏事,可是其母王蒲有自己的打算,倒也不能强求。
张识让几个少年起来,然后对张胤和张俊说道:“汝等幼时,吾就跟汝等父亲说,让他带汝等回老家来看看。汝父当时推脱汝等年幼,不能远行,让吾等等,等你们大些再来。不想这一等就是十年,汝父如今也已过世……徒留遗憾矣!今日见到汝等,吾心甚慰。”
张亮又给张胤等人介绍厅中其他族人,多是族中长老,也有几位少年人,包括张亮之子张音。张音是张亮的独子,所以一直很受祖父和父亲的宠爱,今年也是十四岁,还未有字,长相清秀,体格稍微有些文弱。
张胤三兄弟一一上前行礼问好。在张音给张胤等人行礼的时候,张胤趁搀扶的时候,在其耳边轻轻地说:“我有礼物送给你,一会儿晚间,你来找我。”
张音有些吃惊,不过很快又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轻轻点点头道:“多谢叔父!”
此时天色已晚,张亮招呼仆人安排酒菜,准备让张胤他们几人吃了早些去休息,反正后天才是寒食节,祭祖扫墓诸般事宜明日再说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