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边塞日常(1 / 3)

塞外原野上。

这天,塞外广阔无垠的草原上,一支风尘仆仆的商队正急匆匆地自北往南赶路。这支商队约有百人,每人都牵着四五匹马,其中一些马驮着皮货。

为首的是马邑富商聂明。他不过三十出头,却早早继承了父亲聂壹的产业,多年在商场上浸润,此时已是跨国贸易中有名的行家老手。

这条夹在汉匈之间的商道,他已经亲自走了二十多回了。按理说,应该是轻车熟路、万无一失。可这一次,他却莫名感到了忧虑,忍不住四处张望。

的确,由不得他不小心谨慎。须知此时,大汉已明令禁止与匈奴贸易,不许一丝一铁进入塞外——他们这是在走私。

匈奴人欢迎这种贸易,因为可以从此得到难得的货物——铁器、盐巴、布匹、各种手工艺品,甚至是基本的生活用品。塞外太贫乏,草原上只有牲口,草原外的沙漠更是只有黄沙。

不过匈奴人是由众多松散的部落组成的,聂明讨好了这个部落,另一个部落却很可能会打他的主意。

因此,聂明知道此时商队要躲过两个敌人:大汉的边塞巡逻队,和乘机打劫的匈奴人。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风险,可有需求就有利润。大汉越是禁止,匈奴人越是劫掠,利润自然也越大,大到值得聂明提着头去冒险。

大草原上一望无际,空阔无人迹。

聂明正要松一口气,忽然看到东北遥远的地平线上,出现了几个黑点。他立刻紧张起来。

也许是几头狼?几匹野马?

黑点很快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这回聂明看清楚了,他一甩马鞭狠抽在坐骑身上,声嘶力竭地喊道:

“匈奴人!逃命吧!”

所有人听到这凄厉绝望的呼喊,几乎本能反应地,都惊慌地拍马南逃——对于匈奴人的手段,他们在边塞上见识得太多了。

匈奴人的一个小部落发现了这支商队,仿佛饿狼发现了无助的羊群一样,部落中两百多个男子被那丰厚战利品刺激起勇气,几乎倾巢而出,都高声欢呼着,争先恐后地扑向商队。

匈奴人马快,而商队大多是换来的劣马。两支队伍之间的距离慢慢缩小了。

聂明看到匈奴人追了上来,连忙呼叫同伴把牵着的马和货物都丢掉。

有些商人犹豫了——那都是他们一个多月来辛辛苦苦跋山涉水用命换来的啊。何况能走上这条路的,大多是砸锅卖铁赌上一把的亡命之徒。血本无归同样意味着家破人亡。

聂明看到他们磨磨蹭蹭的不愿放手,干脆拔出佩刀,斩断那些牵着多余的马的缰绳。许多同伴咒骂他,却也顾不得被抛下的马匹,只能竭力南逃。

商人们寄希望于那些马匹和货物能拖住匈奴人的步伐,饶过他们的性命。可匈奴人的妇孺跟着上来收拾那满地战利品,男人们依然对商队紧追不舍。

“怎么办?!怎么办?!看来匈奴人非要杀了我们不可!”一个合伙商人惊恐地对聂明说道。

对,匈奴人就是要将这伙汉人尽杀之而后快。他们越追越近,聂明甚至已经听到他们在狂呼嚎叫。

怎么办?

聂明可以独自逃走,他的马是千金难得的良马。

然而他不忍心抛弃这些同伴,何况即使跑回去,他在马邑的名声也就臭掉了,再没人会跟着他做生意。

聂明于是打定主意,要做殊死一搏。他紧紧勒住缰绳,那马便一声嘶鸣,前蹄凌空,转过身去,冲向匈奴人的阵列。

“逃不掉了!拼一把!”

这时匈奴人开始放箭,杀死了几个落在后面的商人。

商人们都知道跑不掉了,他们愿意为这些财富和自己的生命赌一把,于是纷纷调转马头,跟随聂明冲了上去。

匈奴人没有丝毫停滞,手里还拿着弓箭,甚至都来不及拔刀,便被商队迎面撞上,许多人马瞬间撞死。这波猝不及防的反冲锋一开始就让匈奴人吃了不少亏。

而后敌我交错,混战一团。

战斗很是激烈,匈奴人都是精于骑战的勇士,而商人们虽然不是士兵,却都受过汉军征召和训练,具备基本的军事技能。何况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舞刀弄枪对边塞之人来说也是日常。

聂明一直冲到匈奴人阵列纵深,连连砍杀两个匈奴人,却被包围起来。他孤身入阵,身边并无一人,被围后四处支应,但双拳难敌四手,几次差点被杀死。

这时一个匈奴人从其背后一矛捅来,聂明只觉背后发冷,急急伏下身来,才躲过这一击。他反手抓住那骑矛,接着狠踢马肚,马奔走起来,便把那匈奴人拉扯下马,连骑矛也夺了。

聂明是富商之家,自幼聘请了许多名师教习武艺,尤其擅长长矛。他一边驱马奔驰,一边挥舞骑矛,那骑矛竟像活了一般,挥洒自如,密不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