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明仁宗溺爱 郭贵妃陪殉(7 / 9)

有那么多错误且前后矛盾,张辅等人难道真的连郭珍是永嘉公主之儿子还是孙子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分不清么?

事情要从西元1384年也就是洪武十七年开始说起,郭英的哥哥巩昌候郭兴去世,追赠陕国公;1389年左右,因为胡惟庸案的牵连,李善长自杀,郭兴的爵位也被削除,其后代也大都被“杀”。然而,朱元璋狠是狠,但也很有人情味,郭兴不但是功臣,而且按照功劳本来就可以封为巩昌公的,老朱还是郭兴的小舅子,因此一个偷梁换柱之计就诞生了。就是在明太祖默许下,郭兴的后代大多被“转”成了弟弟郭英的亲生后人。比如郭英一共有十二个儿子,但其实有三个应该是郭兴之子。郭英没有被诛连,所以哥俩的后代暂时得以保全。

那么朱元璋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考虑在内,就是关于朱标的身世。老朱的长子朱标出生在1355年,次子朱樉出生在1356年,史载均说是朱元璋的皇后马氏所出。当然从时间上说勉强还是来得及,不过凯撒还是怀疑朱标其实是郭宁妃的儿子。大约在1352年,郭山甫将自己仨儿子交给朱元璋作为护卫,女儿郭宁莲也侍奉老朱,却暂时没有名分。结果1355年郭宁莲生下了朱标,只能对外说是马氏所出。

朱标后来成了太子,却于1392年去世,其子朱允炆成了皇太孙,并于1398年登基。当然建文帝要对郭家很好了,并亲自给郭英的长子郭镇之仨儿子分别取名为兰、蕙、荃(草字头辈,其父辈均为“金”字辈)。然而靖难之役爆发,郭家肯定要全力保卫朱允炆。可惜最后胜利者却是朱棣,朱棣对郭家便产生了恨意。将郭英及其儿子几乎全部赐死(或许有主动归附朱棣的能够幸免,或是年岁小者也免遭于难);朱棣很厌恶侄子朱允炆,所以对郭镇的儿子(郭兰?另两个儿子早夭)也看不顺眼,将其改名郭虺能,这还是看在妹妹永嘉公主的份上,得有人奉养。郭英其他的孙子辈应该都没事,因为岁数都还小。那么永嘉公主大为不满,可没有办法,胳膊拧不过大腿,于是对外宣称,郭兰也和郭蕙、郭荃一样早夭,以便免自己的儿子、朱元璋的外孙被外人以这个屈辱性的名字呼来喝去。永嘉公主的性格,跟老朱那是一个模子磕出来的。虺者,毒蛇也,西元689年越王李贞举兵反对武则天,失败后其后裔发往岭南且被改为虺姓。所以老太太宁可说自己的儿子早已经死光了,来维护皇家血脉的尊严。但这也造成了以后的记载,出现了各种谬误。张辅知道内情,郭珍就是原来的郭虺能啊,所以肯定不能让其袭爵武定候。朱祁镇也是后来明白了,故俩家只能都不袭爵来平息这场难断的官司。谁敢有些许否定明成祖朱棣哩?还是得说人家朱祁钰,还有永嘉公主的临终前壮举影响下,婉转的在景泰末年终于郭珍的儿子郭昌有了出头之日。

可郭家现在遭此大难,又不能对外诉说冤屈,不得不低调行事。1424年朱棣驾崩,明仁宗继位,开始给郭家一些恩宠,但是也引起了郭兴长子系郭镇后人和次子系郭铭后裔之间连绵五、六十年的争斗。

1425年朱高炽驾崩,六月张皇后不仅将郭贵妃给殉葬,还将郭贵妃的哥哥郭坛也处死;不久还秘密处死了郭贵妃的长子朱瞻垲,年仅十七岁。第二天,张皇后扫清障碍之后,朱瞻基顺利登基。1426年,明宣宗将自己叔叔朱高煦一家人全部处死,这里面应该就有郭贵妃的妹妹在内。

郭家中郭铭这一支后人再度遭受打击,此时朱瞻基继续对可能有威胁的宗室藩王虎视眈眈,1427年晋王朱济熿有罪被废为庶人。明宣宗也感到这样做,回引起众怨,于是想起来郭家,以便宣示皇恩浩荡。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出于避讳(朱瞻基是明朝土字辈皇帝),郭家将郭英的孙子辈的名字全部更改,由“土”字辈给加了一横变成了“王”字辈,比如郭墱成了郭璒,郭坛成了郭玹(郭坛的“坛”字,在明朝繁体写法可以是“土玄”)。永嘉公主倒是眼睛一亮,趁机将儿子郭虺能的名字也改为了郭珎,于是郭珎便悄然的“复活”了,终于能够坦然立足于白日之下,此后时间长了史载一般将其姓名却给记录为郭珍(珎和珍其实是通用字)。老太太再度鼓起了勇气和信念,得给老朱家和郭家长脸,一定要让其后人向武定候的爵位发起冲击。

然而朱瞻基很快却让郭玹袭爵武定侯,并署宗人府事。永嘉公主自然不乐意,于是郭家从郭玹这一代,开始了长、次俩家长时间的纷争。就连给孩子起名都不再采用同一个规则,于是郭镇的孙子辈成了日字辈,比如郭昌;而郭铭的孙子名字中都带有耳字旁,比如郭聪。

郭登这个人大家比较熟悉,他的故事也耐人寻味。在史料记载中,有的称为郭墱,也有叫郭璒的,就是因为上面所说的内容所致。郭登应该是郭兴的后人,他爷爷郭钰被郭英给“转成”自己儿子了。郭登,1395?-1472年人,1424年朱高炽任命为勋卫,此后南征北讨,1449年随朱祁镇出征。明英宗任其镇守大同,幸免于难,保卫大同有功。朱祁钰因此封郭登为都督同知、大同总兵,景泰年间多有建树,封为定襄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