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所写的诗词所言,“武帝曾宣加寿龄,瑶池每赴蟠桃宴。教化众僧脱俗缘,指开大道明如电。也曾跨海祝千秋,常去灵山参佛面。圣号东华大帝君,烟霞第一神仙眷”。里面的“教化众僧”,含义深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书中此时东华帝君者,或许其实是映射了明朝奴儿干都司东北部的女真族某个首领(因为女真先人完颜阿骨打等人所建立的金国,显赫南北长达百年之久)。
明朝初期(永乐年间)设置了奴儿干都司,下辖建州三卫、朵颜三卫等130余卫;万历年间分化为384卫,包涵了蒙古、女真等等各族在内,地域广大。
在西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也先俘获。朵颜三卫和建州三卫肯定都派人去瓦剌,要求也先释放明英宗。也先哪里肯将他们放在眼里,还是由于明代宗和于谦等人对瓦剌的军事压力,还有也先为了自己日后能够统一蒙古,便最终送朱祁镇回国,并和奴儿干都司所辖各民族部落示好。应该就是也先将部分侵占的地域,又给交还各方了,即西游记里面所说的几颗人参果-草还丹,让唐僧师徒、福禄寿星给吃了。
但令人不解的是,东方朔为何在此出现?他到底隐指了何人,然迷雾重重又史料匮乏,尚待继续考证。含糊的认为,从现有的记载来看,东方朔的祖籍乃是平原厌次,平原在夏朝的时候就是属于东夷的一个地方。
关于东方朔,现在有两个缺乏依据的推测,一是这个东方朔的祖先有可能其实是女真族(东方朔原本姓张,后来改为东方。估计他的祖先来到西汉山东后定居下来,取了汉姓张,做了汉人。东方朔长大之后,知道了来龙去脉,便改用东方为姓);二则其实在用东方朔暗示了,最初的东华帝君就是东北夷的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完颜阿骨打在西元1115年建立了北方的金朝(1125年完颜吴乞买,完颜阿骨打的弟弟灭辽,辽宗室西逃,后来建立西辽,亡于蒙古铁木真;1127年完颜吴乞买灭北宋;1234年金朝灭亡于窝阔台和南宋联军)。使得部分女真开始汉化,自己也有个汉名叫做完颜旻(完颜者,“王”也;旻者,天也。完颜旻或许更应该叫做完颜曼才对,这样就符合了“以王为姓,以曼为名,以金为国”的史载,而《金史》则称其为完颜旻。而东方朔的字就是曼倩,恐怕不是巧合这么简单吧。曼倩者,疑似女真发音“完颜”也。或许,东方朔更应该叫做完颜朔)。
金朝灭亡后,留在中原一带的女真族人逐渐汉化;而世居在东北一带的女真族人则保持了下来,归附了蒙古。在黑龙江伊兰一带的阿哈出女真部落,因为元末战争的困扰,便实施了南迁来到吉林地区,名义上归顺了朱元璋,其中阿哈出有一个女儿送给燕王朱棣做了王妃。在洪武二十六(1393)年二月,朱元璋在建州设置了营州府右屯卫;朱棣登基后,赐丈人阿哈出汉名李思诚(或者是李诚善)。1403年明朝设建州卫,封阿哈出为指挥使。猛哥帖木儿等女真几部在阿哈出的建议下也都真正臣服于大明。公元1411年朱棣北伐鞑靼,女真族也派人随征且立下战功,于是阿哈出的儿子释家奴也被赐给汉名叫做李显忠。当年阿哈出去世,由释家奴继承建州卫指挥。
东华帝君肯定是指了前金朝太祖女真人完颜曼(因为东华帝君也有九转金丹),而徒弟东方朔恐怕还影射了后来南迁的女真阿哈出部落首领,此时说的应该是阿哈出(值得注意的是,阿哈出原本姓金)的孙子李满住了,他在1448年被封为建州三卫都督同知。
结果东华大帝君也帮不上忙,就是因为女真部落当时的势力不大,和朝鲜之间的争斗还自顾不暇呢。
大圣继续东往,找到了瀛洲九老。关于书里的瀛洲九老,不好逐个判断来龙去脉和一一对应,他们是映射了奴儿干都司最东北的一些民族部落(包括野人女真在内)领袖,占据的区域大抵就是古渤海国还有肃慎一带。详细具体的一一论证没有大的意思。1449年土木之变中,这些地方的首领有心无力,只能声援明朝却没有实际动作。
那就只能请观音了,大圣来到南海,黑熊精很有意思和猴儿打招呼,却被骂了一通。观音更加话里有话,怎么不早点来找我呢?菩萨说自己和老君打赌了,是在明里暗里的告诉我们,两家关于资源的争夺回收利用方面是在互相竞争合作的。老君擅长金银回收,观音能够变废为宝。你抢你的,他夺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流合作,互相拆台。八卦炉中将柳枝烤了烤,甘露水又给弄活了。这是干嘛,俩神仙吃饱了闲得没事干?错了,肯定是在切磋交流如何回收金银变废为宝呢。
观音对老君的手段也很羡慕,所以后来付出一定的代价后,挖了红孩儿过来,自己这方面也加强资源回收,加上甘露水的作用,能不发财么?
老君却对甘露水没有太大的兴趣,开始还喜欢组织自己的人马回收资源的,后来发现这也太麻烦了,而且自己的地位很高啊,这种事情不适合长期做,容易被人发现的。还是交给观音如来就行了,自己只负责入股分红提成。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