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土木堡兵败 正统帝北俘(5 / 8)

璋将原辽阳行省划分成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封阿札施里(禄星)为泰宁卫指挥;海撒男答奚(福星)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尔(寿星)为朵颜卫指挥同知。

1399年,“靖难之役”前期,朱棣得到了三卫的支持,他们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北方环境的恶化,使得三卫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南下牧马,和明朝的冲突升级,终于在1420年左右变脸了。他们和鞑靼当时的太师阿鲁台便阴谋联合,不断挑衅大明。朱棣忍无可忍,亲征北伐,打击阿鲁台部和三卫。三卫暂时老实了没有几年,看到朱棣驾崩之后,这才又集结力量,继续闹事儿。明仁宗时期,对于三卫多有纵容;1428年三卫的一部分人马不巧正好和朱瞻基的3000骑兵护卫撞了个正着,首领被杀,余众逃窜。但是朱瞻基也很无奈,其实明朝自1418年后,军队战斗力已经下降,官员厌战情绪开始萌发。朱棣都头疼,只能御驾亲征。瓦剌、鞑靼和三卫那个稍微冒头,便兴兵伐之。然顾得了北方,却忽略了国内状况,派出的交阯司官宦无能且贪婪。朱高炽显然不是个雄才伟略的继承者,他管理朝政使得明朝逐渐贪图安逸。明宣宗尽管个人能力不小,但是也无法彻底震慑群臣,南北国土开始收缩,明朝逐步进入战略防御阶段。朱瞻基心有余力不足,历史没能赋予其较长的寿命。1435年宣德皇帝英年驾崩仅38岁,其子朱祁镇九岁登基,那能干啥哩?导致对北漠不再有战略性打压派势,此时瓦剌兴起,就不断骚扰明朝。

这也就是猪八戒敢于多次讽笑蓬莱三老的缘来,毕竟朵颜三卫真心的畏惧朱元璋之后,最害怕但又居功自傲得寸进尺便也敢偶尔挑衅的明朝皇帝,就是明太宗。朱棣即位之后,对朵颜三卫大加封赏土地财物,此时朵颜卫后来逐渐成为三者中势力最强,不再是泰宁卫做老大了。永乐皇帝对于三卫,时而拉拢,时而镇压,拥有着绝对控制权。

我们来分析,1449年土木堡之变中,兀良哈也就是朵颜三卫是什么态度?显然泰宁卫和福余卫一个帮着瓦剌,一个帮着明朝哩,而朵颜卫则骑墙。

兀良哈部落联盟早在1389年便归附朱元璋,所以孙大圣在三老面前,表现的态度十分随意。

福、禄、寿星听了大圣的一番话,虽然没有医树之方(他们肯定没有,因为三卫的势力相对于瓦剌和明朝还是小了太多),但可以做个和事佬,劝镇元大仙放人,他们至少有个拖延时间的作用。结果这仨星就来到五庄观,书中老吴对是大为不客气,很明显这是儒家思想在使怪,对这三个是都一点不信的,借着八戒的行为言辞给嘲讽了遍。

在朱棣的永乐中期,三卫因为放牧地区和明朝发生冲突,开始萌生异志,和鞑靼取得了联系,不断在边境闹事。1422年,也就是永乐二十年六月,朱棣率军攻打兀良哈(也就是朵颜三卫),大获全胜;1423年八月,继续亲征北伐,鞑靼和兀良哈望风而逃,皇帝无功而返;1424年四月明成祖最后一次北伐,对手依然不战而走。朱棣回师途中驾崩。这些内容恰恰对应了书里猪八戒三次“调戏”福、禄、寿星,不是巧合,而是“事实”。此时的朵颜三卫,和朱棣的永乐元年时候已经有所不同,“寿星”朵颜卫已经跃居而上,成了兀良哈“老大”。所以,在西游记里面的后面内容,寿星在小儿城又一次登场,福和禄却踪迹不见了,就是因为泰宁和福余卫已经没落了。

还说孙悟空,继续前往方丈仙山,寻找东华帝君帮忙。那么书中提到的东华帝君,也就大致搞清楚映射了何人。孙悟空从万寿山五庄观(大青山)出发向东,先到了蓬莱(隐指了兀良哈朵颜三卫的地理位置),再往东便是方丈仙山,寻找东华大帝以求帮助。东华帝君,也就是道教所说的东王公。汉朝的时候,将其列入道教高级神仙之列,和西王母遥相呼应;南宋时期尊称其为“水府扶桑大帝”,乃是水府诸神领袖。

这个东王公在金朝的时候,地位尊崇,尚在西王母之上(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元史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在唐朝开元年间,归附李隆基,置黑水府。唐皇赐其领袖汉姓李氏,名献诚,领黑水经略使。辽朝的时候,女真部落归顺契丹,为避辽朝皇帝耶律宗真的名讳便改称其为女直。其地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后来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建立金国。之后金国联宋灭辽、灭亡北宋,和南宋隔江而治。西元1234年,金朝亡于蒙古、南宋联军。从此,女真部落归顺蒙古帝国,再后来的元朝。元朝灭亡后,女真部落又逐渐依附朱元璋,在1411年,明朝朱棣正式开设了奴儿干都司,最终定为女真族世袭指挥使,占据了部分区域)。东华大帝的名号后来之所以响亮,主要由于在南宋、金朝、蒙古帝国(初期)的时候,道教中的全真派便寻找个有来头的始祖,一致同意定为东华帝君。

在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封其为东华紫府少阳帝君;武帝(元武宗,可绝对不是汉武帝刘彻)再度加封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这就对应了,吴承恩先生给东华大帝君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