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回 蒲师爷智拔铁鸡毛 陈捕快勇扣贪官船(1 / 4)

聊斋先生 听赁贤者 10539 字 2018-05-23

除掉三害,以孙蕙为首的宝应县衙一班人空前团结,在蒲松龄参与谋划下,灾后重建、生产自救,清淤疏河、清理土地等迫在眉睫的工作相继开展起来,特别是王霸倒台后,孙蕙采纳夫人建议,起用陈淑卿为捕快,兵士、衙役一改往日下乡狐假虎威,扰民、祸民的土匪作风,在剿匪、揖盗,维持社会治安、保护百姓生命财产……诸多方面都取的显着成效,宝应县境内,真正实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为此,孙夫人再次设宴慎思尝,以示祝贺。

孙蕙痛定思痛,百感交集!亲自为蒲、陈二人斟酒,然后举杯道:“当初为疏河之事忤逆索玛里,我本想弃官回家,做个太平草民了却余生。熟料树欲静而风不止,索玛里为掩盖私吞诃银的罪恶行径,竟暗中串通后宫、刑部来陷害我,不是二位冒死相救,早做了刀下冤鬼!二位大恩,终生不忘?”一行说着,泪如雨下:“恩人在上,请受我一拜!”

“大人不必多礼!”蒲、陈二人急忙扶住他。

蒲松龄道:“知己不言谢,我们受君之托,忠君之事。接到仁兄书信,立即动身,星夜兼程,幸好抢先一步赶到清江!也是仁兄福大命大,有惊无险。现在,一切都化险为夷,希望仁兄不负众望,重新振作起来,肩负起疏通河道、重建灾区的重任!我们也好帮忙大干一场,不负这次宝应之行。”

孙蕙发誓道:“二位为了我,将生死置之度外,我为什么不能豁出来大干一场呢?我想好啦,为朝廷疏河大计,为造福宝应百姓,甘愿牺牲个人一切,带领全县百姓大干一场,早日疏通河道,重建新的生活,才是战胜邪恶最有利的资本!我相信,只要把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又有二位全力相助,这两项艰巨任务一定能胜利完成!”

蒲松龄开门见山地说:“宝应灾情最重,疏河任务也最艰巨,大人眼下有什么困难就直说,我们尽心竭力帮助解决!”

孙蕙说:“当前最大的困难是缺粮、缺钱,既然二位已经查清治河银子被索玛里借用,朝廷不对他采取强制手段,这笔银子难以归位,河督衙门无钱下拨,要启动数万人上阵的大工程就是一句空话?粮食更是问题,水灾过后,官私仓廪储粮全部霉烂,朝廷下拨的赈灾粮食,被索玛里扣去多半,拨到县里几十石稻谷,粥厂都不够用,怎么解决民夫的吃饭问题?”

蒲松龄却听出了门道,问:“粥厂还有多少存粮?”

“不过五十石。”钱粮师爷刘孔集替孙蕙回答。

“拿出四十石招顾民夫。”

“不行!”孙蕙反对:“上面一再强调专粮专用,拿出四十石来,粥厂很快就得停火关门!”

“大人只知道粥厂重要,却不知道粥厂存在弊端!”蒲松龄一针见血地指出:“你没去那里亲眼看看,一锅粥熬出来,众人一拥而上,老、弱、病、残者抢不上,身强力壮的喝了再抢,喝饱了就走,饿了再回来抢,白白助长了青壮年人员游手好闲的不良习气。”

“粥厂还真存在这种坏现象,可是,又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把粥厂规模缩小,每天只熬少量粥供老、弱、病、残者充饥,派兵士守住粥厂大门,把青壮男丁挡在门外,这些人不老不小,不能让他们白抢粥喝,甚至滋亊生非。把他们收拢起来,去疏河工地干活,挣粮食养活自己和家里人。同样是赈灾粮食,得用得有价值,起到雇人干活的作用。这种办法叫‘以工代赈’。当年地震塌了淄川城墙时,聪明的县令就是用这个办法来雇民夫修筑城墙的,既没向朝廷伸手要钱,也没向民间摊派,就把城墙俢筑好了。因为这一功绩,还受到了朝廷的嘉奖呢!”

“我们也这么干!”孙蕙心情豁然开朗:“留仙,你赶快起草一份告示,将流散到各地的灾民招呼回来,我立刻派人带着竹竿、苇席去堤下安营扎寨,作为工地的指挥部,刘先生负责从仓库里把粮食调拨过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第二天,县城大街小巷及各水陆交通道口,到处都张贴出这样的告示:

宝应县示:

为疏通运河河道,恢复南北航运,本县定于x年x月x日正式开启疏河工程。凡年满十六岁以上的青壮年男丁,去工地指挥部报名者,每人即发稻谷五升,以后根据挖泥沙多少付给粮食,多劳多得。人、船俱到者,报酬加倍。

宝应县正堂

自古服劳役者,谁享受过这种待遇?消息传开,人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不仅青壮年男丁,连那些平时足不岀户的农家妇女也纷纷报名参加疏河。工地上很快聚集了数千人的疏河大军!一时间,大堤上下旗帜招展,人声鼎沸,一派繁忙景象。

孙县令身先士卒,亲自下水挖泥装船,手上磨起血泡,背上晒死层皮,坚持不下工地。孙夫人也脱掉锦衣绣裙,穿起粗布衣裳,腰系白布围裙,为民工烧水做饭,顾青霞、陈淑卿搭伴,休息时为民工唱曲跳舞,鼓舞士气,促进了工程进展。

一天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