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寒园。阅:龙吟月(2 / 4)

1938年的希特勒是民族英雄。

设想一下,如果他在这时候死了,历史教科书会怎么写?他的传记会怎么写?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第三、简单的因果线条、单维度的价值判断

成功学把事实隐藏,逻辑简化,只留下简单的因果联系:

A、考中状元——无人知晓;

B、考不上——流传千古;

C、你即使考不上也会流传千古

这种思维实在是很害人的。尤其是如果今年参加高考的孩子看到这这种话,在还没有足够阅读面和理智判断的时候会产生什么后果?他告诉你高考压根和成功关系不大:第二份名单,不都没考中,不还是流传千古。第一份都是状元却籍籍无名。

要知道,黄宗羲、蒲松龄他们流传千古是他们本就有才,如果他们中了状元,只会成为他们人生的助力,会更加的名满天下,流传千古。就像张居正,是锦上添花。

这世上很多事情,也包括那些伟大人物的成功也都是多因一果,君不见王安石曾有一阕《浪淘沙令》: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即使你胸中藏有百万甲兵,但若没遇上伯乐,也只能空叹一声,老了英雄,又哪来之后的“风虎云龙”?

而且这个例子只简单把成功与考上状元简单地连接起来,他们也大多是身后留名,比如蒲松龄生前就过的很困窘。洪尚秀要不是因为吃不上饭,哪会铤而走险去造反?这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背后故事,和他们之所以出名的种种因素统统忽略,只简单地把考上或考不上状元同青史留名等同起来,再蛮横地把青史留名和成功等同起来。事实上,反而是那些没考上的人大多生前困窘,而那些没什么名气的状元们你怎么知道他们活得不幸福,而简单地以青史留名来衡量成功?

另外你没听说过人家的名字并不代表人家不厉害,只能说明你现在的思维、格局、学术水平离他们还太远。

第一份名单里仅举毕沅、傅以渐为例

毕沅: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梁启超对之评价极高,以为:“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

傅以渐:学识广博,精通经史,工于诗文,学者称星岩先生。是一位竭诚尽忠的贤臣良相。有史料记载:顺治破格提拔傅以渐为兵部尚书,众皆赞同,一致认为,选择得当,用人适时,宫廷和睦,天下太平。

第二份名单里,如李渔,蒲松林流传是因为文学作品受众广,而毕沅所作《续资治通鉴》除了对史学感兴趣的学者们,一般人哪会注意这些?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幼稚的小故事,那都是我们小时候写作文经常用到的:

比如:

1.华盛顿小的时候时候,砍掉他父亲的两棵樱桃树。后来主动承认错误,得到了他父亲的原谅。

2.爱迪生在列车上作试验,列车突然倾斜,出了事故,列车员打了他一拳,鼓膜破裂,爱迪生的耳朵从此再也听不到声音了。

3.爱因斯坦小学数学不好,每次考试都是一分。后来努力学习,成为了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这样的故事还可以一直列下去,第一个故事教育我们要诚实守信,这才是伟大人物所必须的品质,如果你想要和华盛顿一样伟大,就要勇敢承认错误。第二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爱迪生真是穷且益坚,实在是我们的榜样啊!第三个爱因斯坦的故事安慰我们,即使现在学习不好,未来依然可以有所作为,成为大科学家!

然而这些并不是故事的全部。

甚至于有些故事并不存在,比如第一个《华盛顿和樱桃树》,后来其传记作者坦白,因为史料太少,这个故事是为了凸显华盛顿的优秀品质而虚构的,很类似于我们现在史书上常见的帝王传记,刘邦是其母与龙交合,已而有娠,遂产高祖。或者刚生下来,满室红光。

第二个爱迪生8岁得了重猩红热病,从小耳朵就不太好。还有经常说到的,爱迪生8岁时到附近一家小学读书,但听不清老师讲话,理解能力也差,因此有人嘲笑他呆头呆脑,最后终于休学,跟着母亲学习。大概是因为老师和周围的人(或许连爱迪生本人)都没有注意到他的耳朵听不清吧。

至于第三个,谣传太久。德国考试成绩评分为6分制——1分:sehrgut(优秀);2分:gut(良好);3分:befriedigend(中等);4分:ausreichend(及格);5分:mangelhaft(不及格);6分:ungenuegend(差)。爱因斯坦人家从小就很聪明。

即使出发点是教育孩子向善,可如果本身这就是一个虚假的故事,等长大后明白过来又会很可能反而会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