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寒园。阅:龙吟月
以下有所删减。今早打开豆瓣刷到一条广播:这两份名单你认识多少?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答案揭晓: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是当时落第秀才。
第一眼看到这条广播,感觉挺有道理的,论据充足,实在是安慰今天高考孩子的一剂良药:即使你这次高考没考好,也不代表你这一辈子就完蛋了。看看这份名单上的人,后者全都落榜,但现在流传千古,我们永远怀念他;前者虽然是当年的状元,可现在谁还知道他们。所以,成功和学历并没有半毛钱关系!安心去考,落榜了也能有大好前程!
后来感觉有点不太对。思索了一下,我写了第三份名单:
1.欧阳修为避嫌曾巩,不然苏轼本是状元;2.唐宋八大家的曾巩是状元;3.文天祥是状元;4.王维是状元;5.柳公权是状元;6.郭子仪是状元;7.贺知章是状元;8.三国演义开头曲,写二十一史弹词的杨慎,明朝三大才子,他也是状元;9.张居正更是出名的神童,顾璘怕他年少得意,故意压制了几年,即使如此也在嘉靖二十六年中了进士;10.其继任者申时行也是状元。
po主怎么不举这些例子?
以这个例子出发,可以略谈几点我反感成功学和鸡汤文的原因:
第一、幸存者偏差
第三份名单上的十个例子即是死亡的数据。他们并不会开口说话,告诉你,你看我也是状元不也流传千古了。这就是幸存者偏差。
他们并不会告诉你事实的全部,总是以偏概全,只采纳对他们有利的数据,从而诱导出他们希望你得到的结论。
第二、部分的事实、以果导因的历史预判
我们现在手头有三个人的资料,下面是关于他们的一些事实:
A:跟一些不诚实的政客有往来,而且会星象占卜学。他有婚外情,是一个老烟枪,每天喝8到10杯的马丁尼,世族大家出身。
B:他过去有过2次被解雇的记录,睡觉睡到中午才起来,大学时吸**,而且每天傍晚会喝一大夸特威士忌。出身于贵族家庭。
C:他是一位受勋的战争英雄,素食主义者,过着斯巴达式的苦修生活。不抽烟,不喝酒,从没有发生婚外情。饱览群书,且有着极为高超的演讲才能,富有人格魅力,他是一位平民子弟。
如果现在要你判断,他们哪一个人会获得成功,你会选哪一个?
再来一个问题,如果要你在他们三个人当中选一个做领袖,你又会选哪一个?
别着急往下看,先想一想。
这是我小学时候读到的一则故事,当时我下意识就选了C,很明显嘛,他不抽烟不喝酒没有婚外情,还是一位英雄,再看看其他人,有搞婚外情的,还有吸**的。和他们一对比,第三个人简直就是小白兔了。另外前两个人都是官二代,世族大家出身,第三个人是平民,怪不容易的,还这么克制,自律,有才华,不选他选谁?难道是那个每天睡到中午才起来的人?
如果你和我当年一样选了C,那么很遗憾,你成了纳粹的帮凶,屠杀犹太人的刽子手,希特勒的狂热追随者。
是的,第三个人是希特勒。而第一个人是罗斯福,第二个人是丘吉尔。
这个结果的意外之处和荒诞怎么产生的?
看看开头我写的,下面是关于他们的一些事实,只是“一些”。成功学也是这么来的,不过和这个故事恰好相反,这个故事可以叫做“反成功学”,用到的讲故事的技法和成功学一样,只不过仅仅颠倒了与之匹配的论据,放上了不该放上来的那一部分。
如同那句话一样“不靠谱不要紧,时而靠谱时而不靠谱才是真正的不靠谱”
全是谎言不要紧,说多了自然可以分辨,问题在于,给出的全是事实,但是只有一部分,这才最容易给人以误导和欺骗。而荒诞感之所以产生,在于长期以来历史人物的脸谱化和以果导因的历史预判。
1938年,希特勒曾险些遭到过一次刺杀。
这群试图绑架元首的德军将领,包括时任陆军总司令温柏鲁奇泽将军、前任参谋总长温贝克将军、时任参谋总长赫尔达将军、柏林守将韦兹里本、波茨坦守将伯鲁克道夫及军需处长、柏林警察局长等人,可说是将星云集。他们已约定于1938年9月14日下午8时,乘希特勒返抵柏林时举事,逮捕希特勒。
在他们万事俱备之后,忽于计划逮捕前四小时得知,英国、法国两方领袖已对德国入侵捷克的要求,作出重大让步。希特勒元首变成民族英雄,这些德国将军不愿违背民意,逮捕领袖,于是计划喊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