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书末附《陶订图目》、丁文江撰(奉新宋长庚先生传》及陶本丁《跋》)。在1965 及1971年台北世界书局再予重印,名为《校正天工开物》,列入杨家骆主编的《中国学术名著丛书》第五辑《科学名著》第二集第一册。文字及插图全然未变,是三十年代局本的单纯重印本。
八、枝本
这是三枝博音博士提供的版本,故称“三枝本”或简称“枝本”。它是20世纪以来在中国以外出版的第一个《天工开物》版本,在版本史上是第八版。该版于1943 年由东京的十一组出版部出版,共发行3000 册,在当时这个印数并不算少。此书为大32 开本全一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菅本《天工开物》影印,第二部分是三枝氏的《天工开物之研究》,用铅字竖排。全书的名字仍叫《天工开物》,但扉页印有“宋应星原著、三枝博音解说”字样。本书第二部分是三枝氏为解说《天工开物》而写的七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1)《天工开物》在中国技术史中的地位;(2)《天工开物》的技术史意义;(3)《天工开物》对日本技术诸部门的影响;(4)《天工开物》诸版本的研究;(5)《天工开物》中技术诸名词的注释;(6)各版本(指菅本、涂本、杨本及局本)校勘表。这七篇精彩论文开创了本世纪研究《天工开物》的新局面。三枝博士肯于如此勤奋而认真地全面钻研《天工开物》的精神,令人敬佩。他为后人研究《天工开物》打下了坚固基础,提供了莫大的便利。尽管因条件关系,他的个别结论难免失周,但从总的方面看,他的研究至今仍有其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九、薮本
这是50 年代日本著名科学史家薮内教授主持的本子,故称“薮内本”。它是战后日本出版的第一个全新的版本,也是《天工开物》的第一个外文全译文和注释本。1952 年由东京的恒星社以《天工开物研究》为名用铅字排印发表(竖排),作大32 开本全一册精装。此本以东京的静嘉堂文库所藏涂本为底本,以菅本、陶本、局本为校勘参考,插图取自涂本,纠正了陶本在插图上的缺点。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天工开物》的日文译文及注释;第二部分是《天工开物》的汉文原文,附断句及文字校勘;第三部分是11 篇专题研究论文,书末附索引。因此薮本集《天工开物》原著校勘断句、日文译注及专题研究于一体,在体例上是最为完善的本子。
50 年代时,薮内博士主持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内的科学史研究班。当时以《天工开物》为课题,在每周至少开两次讨论会,由薮内主持,参加的有吉田光邦、大岛利一、天野元之助、篠田统、太田英藏、木材康一等专家,大家作集体研究,由薮内氏总其成。在取得文部省资助后,这项专题很快便以胜利告终。薮本的出版给现代不能直接读《天工开物》原著的日本广大读者和通晓日本语的外国读者提供了很大方便,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国内对这项工作的开展。薮本第三部分已于1959 年由吴杰译成汉文、由章熊作补注,以《天工开物研究论文集》为名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61年又重印一次。这一部分还由苏乡雨译成汉文,1956 年以《天工开物之研究》为名在台北出版。
十、华本
本世纪50 年代以前,中国出版的各种版本,因缺乏善本为底本,故在文字及插图上都有不尽满意之处。1952 年国立北京图书馆入藏明刊涂本后,大家都盼望一睹为快。因属珍贵版本,能见到的读者毕竟有限。为此1959 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将涂本照原样影印,实为功德无量的事。此本分三册线装,印以竹纸,见此本如见涂本。从此国内外研究《天工开物》的学者有了最可靠的善本。该本有编辑所写的《天工开物后记》。华本对原著未加任何变动,是单纯影印本。它不但为中、日两国,还为欧美国家出现《天工开物》新版提供了底本,所以不能低估它的历史功绩。
十一、任本
这是20 世纪以来第一个英文全译本,在版本史上是第11版。虽然早在19 世纪30 年代以来,巴黎的法兰西学院汉语教授儒莲(Stanislas Julien,1799—1873)已将《天工开物》一些章译成法文,再由法文转译成英、德、俄、意文,而且1869 年他还将有关工业各章合起来出法文单行本。但这还不是全译本,只能说是摘译本。真正的西文全译本,是1966 年美国匹茨堡城(Pittsburg )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历史系的任以都博士及其丈夫孙守全(1982 年卒)合译的英文本,故此本称“任本”。任以都是中国老一代化学家任鸿隽(1888—1961)教授的女儿,但她的领域是中国史。她所取用的底本是上海1959 年中华书局的影印涂本,参考其他已出的版本,插图取用涂本。作一册16 开精装,除译文外,还包括注释。
任本的全名是《宋应星著〈天工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