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出版《喜咏轩丛书》而知名。由于他是民国年间《天工开物》的最早刊行者,故此本称为“陶本”。陶本是用安徽泾县宣纸印的,分上中下三册。早在民国初年《天工开物》便受到丁文江(1888—1936)、章鸿钊(1878—1951)、罗振玉(1866—1940)及陶湘等人注意,但国内难以找到传本,他们遂以明和八年(1771)和刻本为底本谋求出一新版。关于出版经过,丁文江在1928年写的《重印天工开物卷跋》中作了详细说明,载陶本1929 年版书末。陶湘本人也在《重印天工开物缘起》(1927)中作了类似简介。此本虽以菅本为底本,但亦参考了杨本。前三版(涂本、杨本及菅本)体例大致相同,版面、行款、文字位置都完全一样,插图也基本上为同一系统。至陶本开始则完全打乱了前三版原有的布局,而另起炉灶。
陶本在体例上的重大改变是对书中全部插图重新请画工加绘制版,有些图参照清代《古今图书集成》(1726)、《授时通考》(1747)加绘或改绘;有些图(如《作咸》章)据《两淮盐法志》(1748)、《河东盐法志》(1627)、《四川盐法志》(1882)加绘结果弄得面目全非、图文不符。也许陶湘的用意是好的,意在提供精绘插图,使之胜过原有版本。而实际上陶本在艺术技巧上确实精工,但因是民国年间画工所画,在人物服饰及神态、室内陈设上反不如涂本、杨本及菅本那样淳朴、真实,甚至有画蛇添足之虞。对此,三枝氏已在其论版本的文内作了中肯的批评。然而陶本也有可取之处,即它作了文字校订,排除了前三个版本中不少错字。陶本中文字可取,但插图则全不可取。遗憾的是,20 世纪以来中外学者使用插图时,常取自陶本,而其中插图已失去涂本原有的真实性。有绘画鉴赏力的人会看出,陶刊本插图带有民国年间艺人的画风,与明人画法迥异。陶本书首扉页有罗振玉的篆文题签,下面是陶湘的《重印天工开物缘起》、影印的杨本手书体序,再往下是涂本序及正文。删去了菅本中都贺庭钟的序,书未附丁文江撰《奉新宋长庚先生传》及《重印天工开物卷跋》。正文前还有原书各章总目,但又另加各节分目。陶本的贡献在于,它毕竟是中国中断了200 多年后于20世纪新刊出的本子。它的出版激发了国内外对《天工开物》的注意及研究,添补了中国版本上的不足。陶本问世多年不曾再版,直到1983年台北广文书局影印《喜咏轩丛书》时,才将陶本《天工开物》列入其中第一册,文字及插图都没有变动,只是将插图施以朱色,看起来效果不一定很好,反不如原来黑白分明。
五、通本
这是20 世纪以来中国出版的菅本影印本,是继陶本之后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二个本子,从整个《天工开物》版本史上属第五版。因为是由上海华通书局于1930 年出版的,故称为“华通书局本”或简称为“通本”。
该本以日本明和八年(1771)菅本照原样制成胶版影印,分九册线装,书中删去供日本人阅读时使用的训读假名,保持原有汉字,再删去菅本扉页、都贺庭钟序和书尾的版权页。通本是单纯影印本,没作文字校勘及任何解说,故在版本学上不及他本重要。但因陶本插图大换班,人们在未得涂本及杨本前,不知原插图是何面目。今有通本,可提供这个机会。
六、商本
这是《天工开物》的第一个现代铅字竖排本,在版本史上是第六版。因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故称为“商务本”或简称“商本”。20年代时丁文江从罗振玉那里看到菅本后,曾请上海商务印书馆照像复制,谋求铅印出版。但因陶本已于1927 年提前问世,因此这个铅印本迟至1933 年才出版。商本以菅本为底本,文字校勘参考陶本。文字基本上是涂本系统,曾加句点,但插图则涂本及陶本兼而用之,成为混合系统,显得体例不一。
但因是铅印本,阅读起来颇觉方便。此本有两种形式,其一作36 开本,分三册装订,列入《万有文库》第719 种,称“商万本”。其二作一册装32 开本,收入《国学基本丛书简编》中,称“商国本”。二者版型、文字、插图全同,只是装订册数及开本不同。商国本使用起来方便,1954 年曾重印一次,因此是较通行的本子。此本发行量较大,使《天工开物》更为普及。
七、局本
此本也是铅印竖排本,但文字经特别校勘、断句,在版本史上是第七版。1936 年由上海的世界书局出版,故称为“局本”。董文先生在书首《弁言》中说:“这书的文字极为简奥,而且中多术语,我们现在特加句读,以便读者。菅生堂本讹字很多,陶本间亦有误,现在把两本互勘一过,遇有异文,注明‘某本作某’或‘某本误某’;如两本均误,则注明‘菅本、陶本并误某’。这本图画今即依陶本摄影制版。”这是个正规的校勘本,可惜当时没能掌握涂本、杨本这类善本,书中插图也没采用较为可靠的菅本,而用了标新立异的陶本。局本用大四号仿宋铅字,作一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