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17 世纪的中国技术》。此本的出版使《天工开物》在欧美各国获得了更多的读者,也为各国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文明提供了原始文献。这是首先需要肯定的。该本书首有译者前言,书末有中西度量衡及时历换算等附录及索引。这个版本就英文行文本身来说,是无可挑剔的。但由于《天工开物》内容广泛,加上技术术语很多,中西文字又有差异,所以在一些技术术语及字句的翻译上,诚有商榷余地。
十二、薮平本
这是20 世纪以来日本国出版的第三个《天工开物》版本,是薮内博士提供的第二个日文译注本,在整个版本史上属于第12 版。自从1952 年薮本发表以来,各国学者们发表了书评,提出一些对译文的意见,而1959 年中国又出版了影印的涂本,1966 年任以都的英文本也问世,而原本研究篇又有了汉本译本,1952 年薮本早已售光。薮内氏考虑到所有这些因素,决定再出个新版本,以简明精干为特色,主要面向青年读者。
此本以薮本第一部分译注篇为基础,加以补充修改,删去其中汉文原文及研究论文,只取《天工开物》日文译文及注释。它作为《东洋文库》丛书第130 种,由东京的平凡社于1969 年出版,故称为“薮平本”。此本作一册布面精装36 开本,铅字竖排,字体较小。但书是很便于携带的,所占体积甚小。此本前有译者前言,接下是译文正文及译注,最后有译者写的解说,附有索引,插图当然取自涂本。对照此本与1952 年薮本,译文上有很多改进,解说篇也增添新资料。它在体例、开本及文字上不同于薮本,列为另一新版是有理由的。此本特别受到读者欢迎。
十三、钟本
这是20 世纪70 年代在中国出版的译注本,在整个版本史上是第13 版。此本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于1976 年出版,由广州中山大学同各省市25 个有关专业单位协作集体完成,书的注释者署名为“钟广言”,并无其人,是集体写作班子的署名,故称其为“钟本”。该本与中国先前出版的各本相比,采用了全新的体例。其特点是:(1)全书一律用横排汉字简体铅字印刷,附以新式标点符号;(2)正文原文经过文字校勘,错字较别本少,另又译成现代汉语;(3)正文后有注释,正文用四号铅字,注用五号字,易于区别。此本作一册大32 开平装,以涂本为底本,插图也取自涂本,一改陶本以来插图安排之失当。书首有前言、目录,接下是正文,但插图比例似乎缩得过小,书后无索引。但各章前都有一段按语,似无必要,因为在1975—1976 年的历史条件下,写出的按语连同正文中某些注文,难于摆脱当时流行的某些错误观点。阅读此书时宜注意这些地方,其余大体说来是好的。这个版本的出版使《天工开物》更易于普及。
十四、李本
这是本世纪以来《天工开物》的第二个英文全译本,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个外文译本,在版本史是第14 版。此本于1980 年收入《中国文化丛书》,而由台北的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出版。译者在译者前言中指出,早在1950 年台北的李熙谋博士便发起翻译《天工开物》,并成立了工作小组。1956 年完成初译稿,因某种原因没有及时出版。1975 年李熙谋逝世后,译稿遗失。后来研究中国化学史的专家李乔苹(1895—1981)博士,找到失稿后再次主持英译工作,参加这项工作的有李乔苹、沈宜甲等15 位先生,终于在1980 年问世。次年(1981)李乔苹先生也逝世。由于海峡两岸信息不通,李本仍以过时的陶本为底本,插图亦取自陶本,这就显得不足。他们自己也说:“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供翻译的明代版本。”不过要是这些科学家与当地史学界通个气,他们就会知道明刻清修本早已藏于台北的历史语言研究所,而且他们也完全可以参考薮本,便不致走弯路了。
十五、赣科本
这是80 年代出版的版本,在版本史上是第15 版,书名为《天工开物新注研究》,作一册大32 开本,1987 年由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故称“赣科本”。将此本与1976 年钟广言本对比,则可看出它在正文体例安排及文字内容上与钟本基本上相同。但钟本作者署名“钟广言”,这本来是当时集体写作组的共同笔名,而赣科本此次则署名“杨维增编著”,则确有其人。料想他当年参加过“钟广言”写作组,现在在1976 年原有集体劳动成果基础上对钟本加以改编,删去钟本对各章写的按语,重写前言,加入七篇他写的研究文章,排除了钟本一些错误观点及错字、错注,比钟本有改进。比如钟本将“磨不”误为“磨木”、“黄罐釉”误为“黄罐油”等,这次都作了改正,此本会受到读者欢迎的。但它仍有改进余地,比如钟本(涂本亦如此)将“腾筐”误为“誊筐”,将“松江”误为“淞江”等,此次一仍其旧。还有《舟车》章中“平江伯陈某”,钟本释为“苏州府布政使陈某”,而此次亦一仍其旧(198 页),这就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