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下篇 佳兵》译文(3 / 7)

卖弓人不到足够的烘焙时间就把弓卖出,这样,日后就可能出现脱胶的毛病。

用柘蚕丝为弓弦的弓就会更加坚韧。每条弦用二十多根丝线为骨,然后用丝线横向缠紧。缠丝的时候分成三段,每缠七寸左右就留空一两分不缠。这样,在弦不上弓时就可以折成三节收起。过去北方少数民族都用牛筋为弓弦,每逢夏天雨季就怕它吸潮解脱而不敢贸然出兵进犯。现在到处都有丝弦了,有的人用黄蜡涂弦防潮,不用也不要紧。弓两端系弦的部位,要用最厚的牛皮或软木做成像小棋子那样的垫子,用胶粘紧钉在牛角末端,这叫做垫弦,作用跟琴弦的码子差不多。放箭时弓弦的回弹力很大,有了垫弦就可以抵消它,否则会损伤弓弦。

造弓还要按人的挽力大小来分轻重。上等力气的人能挽一百二十斤,超过这个数目的叫做虎力,但这样的人很少见。中等力气的人能挽八九十斤,下等力气的人只能挽六十斤左右。这些弓箭在拉满弦时都可以射中目标。但在战场上能射穿敌人的胸膛或铠甲的,当然是力气大的射手;力气小的人如果有能射穿杨树叶或射中虱子的,那是以巧取胜。测定弓力的方法是:可以用脚踩弓弦,将秤钩钩住弓的中点往上拉,弦满之时,推移秤锤称平,就可知道弓力大小。做弓料的分量是,上等力气所用的弓,角和竹片削好后约重七两,筋、胶、漆和缠丝约重八钱,这是大概的数字。中等力气的相应减少十分之一或五分之一,下等力气的减少五分之一或十分之三。

弓的保管:藏弓最怕潮湿(阴雨天气先南后北,开始的节气,岭南是谷雨,江南是小满,江北是六月,河北、山东一带是七月。而以淮河和扬州地区的阴雨天气为最多)。军官家里常设置有烘厨或烘箱,每天都用炭火放在下面烘(不仅是阴雨天,春秋下雨或多雾的天气也都这样做)。士兵没有烘厨或烘箱,就把弓放在灶头烟道的凸起上。稍微照管不周到,弓就会朽坏解脱(近年来朝廷命令南方各省造弓解送北京,纷纷被退回,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弓如果离火就坏的道理,也没有人就此事上奏朝廷陈述个中原因)。

箭杆的用料各地不尽相同,我国南方用竹,北方使用薄柳木,北方少数民族则用桦木。箭杆长二尺,箭头长一寸,这是一般的规格。做竹箭时,削竹三四条并用胶黏合,再用刀削圆刮光。然后再用漆丝缠紧两头,这叫做“三不齐”箭杆。浙江和广东南部有天然的箭竹,不用破开黏合。柳木或桦木做的箭杆,只要选取圆直的枝条稍加削刮就可以了。竹箭本身很直,不必矫正。木箭杆干燥后势必变弯,矫正的办法是用一块几寸长的木头,上面刻一条槽,名叫箭端。将木杆嵌在槽里逐寸刮拉而过,杆身就会变直。即使原来杆身头尾重量不均匀的也能得到矫正。

箭杆的末端刻有一个小凹口,叫做“衔口”,以便扣在弦上,另一端安装箭头。箭头是用铁铸成的(《尚书.禹贡》记载的那种石制箭头,是用一种土办法做的,并不适用),至于箭头的形状,北方少数民族做的像桃叶枪尖,广东南部黎族人做的像平头铁铲,中原地区做的则是三棱锥形。响箭之所以能迎风飞鸣,巧妙就在于小小的箭杆上锥有孔眼,这就是《庄子》说的“嚆矢”。

箭飞行得是正还是偏,快还是慢,关键都在箭羽上。在箭杆末端近衔口的地方,用脬胶粘上三条三寸长的三足鼎立形的翎羽,名叫箭羽(鳔胶也怕潮湿,因此勤劳的将士经常用火来烘烤箭)。所用的羽毛,以雕的翅毛为最好(雕像鹰而比鹰大,尾长而翅膀短),角鹰的翎羽居其次,鹞鹰的翎羽更次。南方造箭的人,固然没希望得到雕翎,就是鹰翎也很难得到,急用时就只好用雁翎、甚至用鹅翎来充数。雕翎箭飞得比鹰、鹞翎箭快十多步而且端正,还能抗风吹。北方少数民族的箭羽多数都用雕翎。角鹰或鹞鹰翎箭如果精工制作,效用也跟雕翎箭差不多。可是,鹅翎箭和雁翎箭射出时却手不应心,往往一遇到风就歪到一边去了。南方的箭比不上北方的箭,原因就在这里。

【原文】

凡弩为守营兵器,不利行阵。直者名身,衡者名翼,弩牙发弦者①名机。斫木为身,约长二尺许,身之首横拴度翼。其空缺度翼处,去面刻定一分(稍厚则弦发不应节),去背则不论分数。面上微刻直槽一条以盛箭。其翼以柔木一条为者名扁担弩,力最雄。或一木之下加以竹片叠承(其竹一片短一片),名三撑弩,或五撑、七撑而止。身下截刻锲衔弦,其衔傍活钉牙机,上剔发弦。上弦之时,惟力是视。一人以脚踏强弩而弦者,《汉书》名曰“蹶张材官”②。弦送矢行,其疾无与比数。

凡弩弦以苎麻为质,缠绕以鹅翎,涂以黄蜡。其弦上翼则紧,放下仍松,故鹅翎可极首尾于绳内。弩箭羽以箬叶为之。析破箭本,衔于其中而缠约之。其射猛兽药箭,则用草乌一味,熬成浓胶,蘸染矢刃。见血一缕则命即绝,人畜同之。凡弓箭强者行二百余步,弩箭最强者五十步而止,即过咫尺,不能穿鲁缟③矣。然其行疾则十倍于弓,而入物之深亦倍之。

国朝军器④造神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