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下篇 佳兵》译文(2 / 7)

则安顿灶突之上。稍怠不勤,立受朽解之患也(近岁命南方诸省造弓解北,纷纷驳回,不知离火即坏之故,亦无人陈说本章者)。

凡箭笴,中国南方竹质,北方萑柳质,北边桦质,随方不一。竿长二尺,镞长一寸,其大端也。凡竹箭削竹四条或三条,以胶粘合,过刀光削而圆成之。漆、丝缠约两头,名曰“三不齐”箭杆。浙与广南有生成箭竹,不破合者。柳与桦杆,则取彼圆直枝条而为之,微费刮削而成也。凡竹箭其体自直,不用矫揉。木杆则燥时必曲,削造时以数寸之木,刻槽一条,名曰箭端。将木杆逐寸戛拖而过,其身乃直。即首尾轻重,亦由过端而均停也。

凡箭,其本刻衔口以驾弦,其末受镞。凡镞冶铁为之(《禹贡》砮石乃方物,不适用)北边制如桃叶枪尖,广南黎人矢镞如平面铁铲,中国则三棱锥象也。响箭则以寸木空中锥眼为窍,矢过招风而飞鸣,即《庄子》所谓“嚆矢”也。

凡箭行端斜与疾慢,窍妙皆系本端翎羽之上。箭本近衔处剪翎直贴三条,其长三寸,鼎足安顿,粘以胶,名曰箭羽(此胶亦忌霉湿,故将卒勤者,箭亦时以火烘)。羽以雕膀为上(雕似鹰而大,尾长翅短),角鹰次之,鸱鹞又次之。南方造箭者,雕无望焉,即鹰、鹞亦难得之货,急用塞数,即以雁翎,甚至鹅翎亦为之矣。凡雕翎箭行疾过鹰、鹞翎十余步,而端正能抗风吹。北边羽箭多出此料。鹰、鹞翎作法精工,亦恍惚焉。若鹅、雁之质,则释放之时,手不应心,而遇风斜窜者多矣。南箭不及北,由此分也。

【注释】

①正中干质:此指弓背中间的主干部分。质:材料。

②稍:弓背的两端为稍,又做硝。

③角两接:所用牛角为两截相接。

④刻锲:用刀刻出一个缺口。

⑤弦:弓弦套在弓背两端的索套。

⑥其本则贯插接榫(sǔn)于竹丫:桑硝之根部用榫子与竹片的丫口相衔插。

⑦牙接:以牙榫相接。

⑧鞘室:刀剑之鞘及匣。

⑨宁国郡:宁国府,在今安徽宣城。

⑩地面勿离火意:室内不要间断用火。火意:即火气的熏烤。

解释之患因之:松散脱落的毛病就随之而来了。

紧约:紧紧地束缚住。

琴轸:古琴上调弦的转轴。

彀(ɡòu)满:把弓拉满。

洞胸彻札:射穿胸膛,射透木板。

穿杨贯虱:比喻神射,可以百步之外射穿柳叶,射穿虱子之心。贯虱,典出《列子.汤问》纪昌学射的故事。

解北:解运至北方。

箭笴:即箭杆。

驾弦:扣在弓弦上。

《禹贡》砮石:《禹贡》:“砺、砥、砮、丹。”注:砮,石,中矢簇。

【译文】

造弓,要用竹片和牛角做正中的骨干(东北少数民族地区没有竹,就用柔韧的木料),两头接上桑木。未安紧弓弦时,竹在弓弧的内侧,角在弓弧的外侧起保护作用;安紧弓弦以后,角在弓弧的内侧,竹在弓弧的外侧。弓的本体是用一整条竹片,牛角则两段相接。弓两头的桑木末端都刻有缺口,使弓弦能够套紧。桑木本身与竹片互相穿插接榫,并削光一面贴上牛角。

动手造弓时,先削竹片一根(秋冬季节砍伐的竹子较好,因为春夏砍的容易蛀朽),中腰略小,两头稍大一些,长约两尺左右。一面用胶粘贴上牛角,一面用胶粘铺上牛筋,加固弓身。两段牛角之间互相咬合(北方少数民族没有长的牛角,就用羊角分四段相接扎紧。广东一带的弓,不单用水牛角,有时也用半透明的黄牛角),用牛筋和胶液固定,外面再粘上桦树皮加固,这就叫做“暖靶”。桦树,东北地区产在辽阳,华北地区以河北遵化为最多,西北地区以甘肃临洮为最多,福建、广东和浙江等地也有出产。用桦树皮作为保护层,手握起来感到柔软,所以造弓把一定要用它。即使是刀柄和枪身也要用到它。最薄的就可用来作为刀剑的套子。

牛脊骨里都有一条长方形的筋,重约三十两。宰杀牛以后取出来晒干,再用水浸泡,然后将它撕成苎麻丝那样的纤维。北方少数民族没有蚕丝,弓弦都是用这种牛筋缠合的。中原地区则用它铺护弓的主干,或者用它来作为弹棉花的弓弦。胶是从鱼鳔、杂肠中熬取的,多数在安徽宇国县熬炼。东海有一种石首鱼,浙江人常用它晒成美味的鱼干,用它的鳔熬成的胶比铜铁还要牢固。北方少数民族用其他海鱼的鳔熬成的胶,同中原的一样牢固,只是种类不同而已。天然的这几种东西,缺少一种就造不成良弓,看来这并不是偶然的。

弓坯子刚刚做成之后,要放在屋梁高处,地面不断地生火烘焙。短则放置十来天,长则两个月,等到胶液干透后,就拿下来磨光,再一次添加牛筋、涂胶和上漆,这样做出来的弓质量就很好了。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