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崖蜜而无穴蜜。凡蜜脾一斤炼取十二两。西北半天下⑦,盖与蔗浆分胜云。
【注释】
①王之子世为王:蜂王之子世世为王,这是古人的想象,并无根据。
②顶腹:顶蜂王之腹。
③铺扇拥卫:众蜂列如扇形,拥卫新蜂王。
④鬣鬣(liè liè)然:如马鬃一样。
⑤小遗:小便。
⑥“臭腐神奇”:化臭腐为神奇。
⑦西北半天下:西北所产蜂蜜占了天下的一半。
【译文】
酿蜜的蜜蜂普天之下到处都有,但是在盛产甘蔗的地方,蜜蜂自然就会减少。蜜蜂所酿造的蜂蜜,其中十分之八是野蜂在山崖和土穴里酿造的,出自人工养蜂的蜜只占十分之二。蜂蜜没有固定的颜色,有青色的、白色的、黄色的、褐色的,随各地方的花性和种类的不同而不同。例如,菜花蜜、禾花蜜等,名目何止成百上千啊!
不论是野蜂还是家蜂,其中都有蜂王。蜂王居住的地方,造一个有如桃子般大小的台,蜂王之子世代继承王位。蜂王一生之中从来不外出采蜜,每天由群蜂轮流分班值日,采集花蜜供蜂王食用。蜂王在春夏造蜜季节每天出游两次,出游时,有八只蜜蜂轮流值班伺候。等到蜂王自己爬出洞穴口时,就有四只蜂用头顶着蜂王的肚子,把它顶出,另外四只蜂在周围护卫着蜂王飞翔而去,游不多久(约几刻钟)就会回来,回来时还像出去时那样顶着蜂王的肚子并护卫着把蜂王送进蜂巢之中。
喂养家蜂的人,有的把蜂桶挂在房檐底下的一头,有的就把蜂箱放在窗子下面,都钻几十个小圆孔让蜂群进入。养蜂的人,如果打死一两只家蜂都还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打死三只以上家蜂,蜜蜂就会群起而攻击螫人,这叫做“蜂反”。蝙蝠最喜欢吃蜜蜂,一旦它钻空子进入蜂巢那它就会吃个没完没了。如果打死一只蝙蝠悬挂在蜂巢前方,其他的蝙蝠也就不敢再来吃蜜蜂了,俗话叫做“杀一儆百”。家养的蜜蜂从东邻分群到西舍时,一定会分一个蜂王之子去当新的蜂王,届时蜂群将组成扇形阵势簇拥护卫新的蜂王而飞走。乡下养蜂的人常常有喷洒甜酒糟而用它的香气来招引蜜蜂。
蜜蜂酿造蜂蜜,要先制造蜜脾,蜜脾的样子如同一片排列整齐竖直向上的鬃毛。蜜蜂是吸食咀嚼花心的汁液,一点一滴吐出来积累而成蜂蜜的。再润以采来的人的小便,这样得到的蜜就会特别甘甜和芳香,这便是所谓的“化臭腐为神奇”的作用吧!割取蜜脾炼蜜时,会有很多幼蜂和蜂蛹死在里面,蜜脾的底层是黄色的蜂蜡。深山崖石上的蜂蜜有的几年都没有割取过蜜脾,已经过了很长时间蜜脾就自己成熟了,当地人用长竹竿把蜜脾刺破,蜂蜜随即就会流下来。如果是刚酿不到一年的而又能爬上去取下来的蜜脾,加工割炼的方法同家养的蜜蜂所酿造的蜂蜜是一样的。土穴中产的蜜(“穴蜜”)多出产在北方,南方因为地势低气候潮湿,只有“崖蜜”而无“穴蜜”。一斤蜜脾,可炼取十二两蜂蜜。西北地区所出产的蜜占了全国的一半,因此可以说能与南方出产的蔗糖相媲美了。
附:造兽糖
【原文】
凡造兽糖者,每巨釜一口,受糖五十斤。其下发火慢煎,火从一角烧灼,则糖头滚旋而起。若釜心发火,则尽尽沸溢于地。每釜用鸡子三个,去黄取清,入冷水五升化解。逐匙滴下,用火糖头之上,则浮沤①黑滓尽起水面,以笊篱捞去,其糖清白之甚。然后打入铜铫②,下用自风慢火温之,看定火色然后入模。凡狮象糖模,两合如瓦为之,杓写③糖入,随手覆转倾下。模冷糖烧,自有糖一膜靠模凝结,名曰享糖,华筵④用之。
【注释】
①浮沤(ōu):泡沫。
②铜铫:有柄的小铜锅。
③写:同“泻”,指倾倒。
④华筵:隆重的宴席。
【译文】
制作兽糖的方法是在一口大锅中,放入白糖五十斤,在锅底下慢慢加热熬煎,要让火从锅的一角徐徐烧热,就会看见溶化的糖液滚沸而起。如果是在锅底的中心部位加热的话,糖液就会急剧地沸腾溢出到地上。每一锅要用三个鸡蛋,只取鸡蛋白,加入五升冷水调匀。一勺一勺滴入,加在滚沸而起的糖液上,糖液中的浮泡和黑渣就会全部浮起,这时用笊篱捞去,糖液就变得很洁白了。再把糖液转盛到带手柄的小铜釜里,下面用慢火保温,注意控制火候,然后倒入糖模中。狮糖模和象糖模是由两半像瓦一样的模子合成的,用勺把糖倒进糖模中,随手翻转,再把糖倒出。因为糖模冷而糖液热,靠近糖模壁的地方便能凝结成一层糖膜,名叫“享糖”,盛大的酒席上有时要用到它。
【评析】
在日治时代,日本曾经把台湾当做糖仓,大量种植甘蔗,制成蔗糖然后外销,赚进不少外汇。为了运输方便还建造过很多铁路支线,可见甜度高品质好的糖,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