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闽、广南方,经冬老蔗,用车同前法。榨汁入缸,看水花为火色。其花煎至细嫩,如煮羹沸,以手捻试,粘手则信来①矣。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然后以瓦溜(教陶家烧造)置缸上。其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洋糖(西洋糖绝白美,故名)。下者稍黄褐。
造冰糖者将洋糖煎化,蛋青澄去浮滓,候视火色。将新青竹破成篾片,寸斩撒入其中。经过一宵,即成天然冰块。造狮、象、人物等,质料精粗由人。凡白糖②有五品,“石山”为上,“团枝”次之,“瓮鉴”次之,“小颗”又次,“沙脚”为下。
【注释】
①信来:火候已到。
②白糖:似指冰糖。
【译文】
我国南方的福建和广东一带有过了冬的成熟老甘蔗,它的压榨方法与前面所讲过的方法一样。将榨出的糖汁引入糖缸之中,熬糖时要通过注意观察蔗汁沸腾时的水花来控制火候。当熬到水花呈细珠状,好像煮开了的羹糊似的时,就用手捻试一下,如果粘手就说明已经熬到火候了。这时的糖浆还是黄黑色,把它盛装在桶里,让它凝结成糖膏,然后把瓦溜(请陶工专门烧制而成)放在糖缸上。这种瓦溜上宽下尖,底下留有一个小孔,用草将小孔塞住,把桶里的糖膏倒入瓦溜中。等糖膏凝固以后就除去塞在小孔中的草,用黄泥水从上淋浇下来,其中黑色的糖浆就会淋进缸里,留在瓦溜中的全都变成了白糖。最上面的一层约有五寸多厚,非常洁白,名叫“西洋糖”(西洋糖非常白,因此而得名),下面的一层稍带黄褐色。
制造冰糖的方法是:将最上层的白糖加热溶化,用鸡蛋清澄清并去除掉面上的浮渣,要注意适当控制火候。将新鲜的青竹破截成一寸长的篾片,撒入糖液之中。经过一夜之后就自然凝结成天然冰块那样的冰糖。制作狮糖、象糖及人物等形状的糖,糖质的精粗就可以随人们自主选用了。白(冰)糖中分为五等,其中“石山”为最上等,“团枝”稍微差些,“瓮鉴”又差些,“小颗”更差些,“沙脚”则为最差。
饴饧
【原文】
凡饴饧,稻、麦、黍、粟皆可为之。《洪范》云:“稼穑作甘。”及此乃穷其理。其法用稻麦之类浸湿,生芽暴干,然后煎炼调化而成。色以白者为上,赤色者名曰胶饴,一时宫中尚之,含于口内即溶化,形如琥珀。南方造饼饵者,谓饴饧为小糖,盖对蔗浆而得名也。饴饧人巧千方以供甘旨①,不可枚述②。惟尚方用者名“一窝丝”,或流传后代不可知也。
【注释】
①人巧:技巧。以供甘旨:用来调制甜品。
②枚述:一一叙述。
【译文】
饴饧可以用稻、麦、黍和粟来做成。《尚书.洪范》篇中说:“用五谷食粮制造甜美的东西。”现在就可以明白五行生五味的道理了。制作饴饧的方法是,将稻麦之类泡湿,等到它发芽后晒干,然后煎炼调化而成。色泽以白色的为上等品,红色的叫做“胶饴”,在皇宫内一时很受欢迎,这种糖含在嘴里就会溶化,外形像琥珀一样。南方制作糕点饼干的称饴饧为小糖,大概是以此区别于蔗糖而取的名字。饴饧制造的技巧和方法很多,人们巧妙地将饴饧制成各种美味食品,多得不能一一列举;但是宫廷中皇族们所吃的叫做“一窝丝”的糖,有没有流传到后世,就不知道了。
蜂蜜
【原文】
凡酿蜜蜂普天皆有,惟蔗盛之乡则蜜蜂自然减少。蜂造之蜜出山崖土穴者十居其八,而人家招蜂造酿而割取者,十居其二也。凡蜜无定色,或青或白,或黄或褐,皆随方土、花性而变。如菜花蜜、禾花蜜之类,百千其名不止也。
凡蜂不论于家于野,皆有蜂王。王之所居造一台如桃大,王之子世为王①。王生而不采花,每日群蜂轮值,分班采花供王。王每日出游两度(春夏造蜜时),游则八蜂轮值以侍。蜂王自至孔隙口,四蜂以头顶腹②,四蜂傍翼飞翔而去,游数刻而返,翼顶如前。
畜家蜂者或悬桶檐端,或置箱牖下,皆锥圆孔眼数十,俟其进入。凡家人杀一蜂、二蜂皆无恙,杀至三蜂则群起螫人,谓之蜂反。凡蝙蝠最喜食蜂,投隙入中,吞噬无限。杀一蝙蝠悬于蜂前,则不敢食,俗谓之“枭令”。凡家蓄蜂,东邻分而之西舍,必分王之子去而为君,去时如铺扇拥卫③。乡人有撒酒糟香而招之者。
凡蜂酿蜜,造成蜜脾,其形鬣鬣然④。咀嚼花心汁吐积而成。润以人小遗⑤,则甘芳并至,所谓“臭腐神奇”⑥也。凡割脾取蜜,蜂子多死其中,其底则为黄蜡。凡深山崖石上有经数载未割者,其蜜已经时自熟,土人以长竿刺取,蜜即流下。或未经年而攀缘可取者,割炼与家蜜同也。土穴所酿多出北方,南方卑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