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上篇 乃服》译文(5 / 13)

下横架料木约六尺高,地下摆列炭火(炭忌爆炸),方圆去四五尺即列火一盆。初上山时,火分两③略轻少,引他成绪④,蚕恋火意,即时造茧,不复缘走。

茧绪既成,即每盆加火半斤,吐出丝来随即干燥,所以经久不坏也。其茧室不宜楼板遮盖,下欲火而上欲风凉也,凡火顶上者,不以为种,取种宁用火偏者。其箔上山用麦稻稿斩齐,随手纠捩成山,顿插箔上。做山之人最宜手健。箔竹稀疏,用短稿略铺洒,防蚕跌坠地下与火中也。

【注释】

①他国:此国为郡国之国,他国即其他州府。

②屯、漳:安徽屯溪、福建漳州。

③分两:即分量,此指火力程度。

④成绪:吐出丝缕的头绪。

【译文】

处理蚕所结的茧时,必须要采用嘉兴、湖州那样的方法,才算最好的方法。其他地方都不懂得怎样用火烘烤除湿,而是任由蚕随便吐丝、四处结茧,导致蚕茧有时结在丛秆当中或者箱匣里,就不通风也不透气。因此,用这种蚕丝织成的屯溪、漳州的绢,河南、四川等地的绸,都容易朽烂。如果用嘉兴、湖州产的蚕丝做衣服,即使放在水里洗上一百多次,丝质还是完好的。嘉兴、湖州的做法是,削竹篾编成蚕箔,在蚕箔下面用木料搭上一个离地约六尺高的木架子,地面放置炭火(注意在这里不能用会爆炸的炭),前后左右每隔四五尺就摆放一个火盆。蚕开始上山结茧时,火力稍微小一些,蚕因为喜欢暖和而被诱引马上开始结茧,不再到处爬动。

当茧衣结成之后,每盆炭火再添上半斤炭,使温度升高。蚕吐出的丝随即干燥,所以这种丝能经久不坏。供蚕结茧的屋子不应当用楼板遮盖,因为结茧时下面要用火烘,而上面需要通风。凡是火盆正顶上的蚕茧不能用做蚕种,取种要用离火盆稍远的。蚕箔上的山簇,是用切割整齐的稻秆和麦秸随手扭结而成的,垂直插放在蚕箔上。做山簇的人最好是手艺纯熟的。蚕箔编得稀疏的,可以在上面略铺一些短稻草秆,以防蚕掉到地下或火盆中。

取茧

【原文】

凡茧造三日,则下箔而取之。其壳外浮丝,一名丝框者,湖郡老妇贱价买去(每斤百文),用铜钱坠打成线,织成湖绸。去浮①之后,其茧必用大盘摊开架上,以听治丝、扩绵②。若用厨箱掩盖,则浥郁③而丝绪断绝矣。

【注释】

①去浮:除去浮丝。

②听:准备。治丝、扩绵:缫丝、制丝绵。

③浥郁:受潮,霉湿。

【译文】

蚕上山簇上结茧三天之后,就可以拿下蚕箔进行取茧。蚕茧壳外面的浮丝名叫“丝匡”(茧衣),湖州的老年妇女用很便宜的价钱买了回去(每斤约一百文钱),用铜钱坠子做纺锤,打线,织成湖绸。剥掉浮丝以后的蚕茧,必须摊在大盘里,放在架子上,准备缫丝或者造丝绵。如果用橱柜、箱子装盖起来,就会因湿气郁结疏解不良而造成断丝。

物害

【原文】

凡害蚕者,有雀、鼠、蚊三种。雀害不及①茧,蚊害不及早蚕,鼠害则与之相终始。防驱之智是不一法②,唯人所行也(雀屎黏叶,蚕食之立刻死烂)。

【注释】

①不及:影响不到。

②防驱之智:预防和消除的办法。不一法:不光一种方法。

【译文】

危害蚕的动物,有麻雀、老鼠、蚊子等三种。麻雀危害不到茧,蚊子危害不到早蚕,老鼠的危害则始终存在着。防害除害的办法是多种多样的,随人施行(麻雀屎黏在桑叶上,蚕吃了会立即死亡、腐烂)。

择茧

【原文】

凡取丝必用圆正①独蚕茧,则绪不乱。若双茧并四五蚕共为茧,择去取绵用。或以为丝则粗甚。

【注释】

①圆正:形状圆滑、端正。

【译文】

缫丝用的茧,必须选择茧形圆滑端正的单茧,这样缫丝时丝绪就不会乱。如果是双宫茧(即两条蚕共同结的茧)或由四五条蚕一起结的同宫茧,就应该挑出来造丝绵。如果用来缫丝,丝就会太粗而容易断头。

造绵

【原文】

凡双茧并缫丝锅底零余,并出种茧壳,皆绪断乱不可为丝,用以取绵。用稻灰水煮过(不宜石灰),倾入清水盆内。手大指去甲净尽,指头顶开四个,四四数足,用拳顶开又四四十六拳数,然后上小竹弓①。此《庄子》所谓“洴澼絖”②也。

湖绵独白净清化者,总缘手法之妙。上弓之时,惟取快捷,带水扩开。若稍缓,水流去,则结块不尽解,而色不纯白矣。其治丝余者名锅底绵,装绵衣、衾内以御重寒,谓之“挟纩”。凡取绵人工,难于取丝八倍,竞日只得四两余。用此绵坠打线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