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上篇 乃服》译文(6 / 13)

织湖绸者,价颇重。以绵线登花机者名曰花绵,价尤重。

【注释】

①手大指去甲净尽……小竹弓:大意为把大拇指的指甲剪净,然后用指头顶开四个蚕茧,套在其他四个指头上,每个指头各套四只蚕茧,即所谓“四四数足”;再用拳把蚕茧顶开,如此共顶四四一十六拳,然后就上小竹弓来弹丝绵。

②《庄子》所谓“洴澼絖(pínɡ pì kuànɡ)”:按《庄子.逍遥游》:“宋人有善为不龟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此“洴澼絖”乃指在水中漂洗绵絮。

③绵坠打线:即前“取茧”条所云。

【译文】

双茧和缫丝后残留在锅底的碎丝断茧,以及种茧出蛾后的茧壳,丝绪都已断乱,不能再用来缫丝,只能用来造丝绵。将这些造丝绵的茧子用稻灰水煮过(不宜用石灰)之后,倒在清水盆内。将两个大姆指的指甲剪干净,用指头顶开四个蚕茧,套在左手并拢的四个指头上作为一组,连续套入四个蚕茧后,取下,为一个小抖。做完四组,再用两手拳头把它们一组一组地顶开,拉宽到一定范围,连拉四个小抖共十六个茧,然后套在小竹弓上,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洴澼絖”。

唯有湖州的丝绵特别洁白、纯净,是由于造丝绵的人手法非常巧妙。往竹弓上套时,必须动作敏捷,带水拉开。如果动作稍慢一点儿,水已流去,丝绵就会板结,不能完全均匀地拉开,颜色看起来也就不纯白了。那些缫丝剩下的,叫做“锅底绵”。把这种丝绵装入衣被里用来御寒,叫做丝绵被,即“挟纩”。制作丝绵的工夫要比缫丝所花的工夫多八倍,每人劳动一整天也只得四两多丝绵。用这种绵坠打成线织成湖绸,价值很高。用这种绵线在花机上织出来的产品叫做“花绵”,价钱更贵。

治丝

【原文】

凡治丝先制丝车①,其尺寸、器具开载后图。锅煎极沸汤,丝粗细视投茧多寡,穷日之力一人可取三十两。若包头丝②,则只取二十两,以其苗长也。凡绫罗丝③,一起投茧二十枚,包头丝只投十余枚。凡茧滚沸时,以竹签拨动水面,丝绪自见。提绪入手,引入竹针眼,先绕星丁头④(以竹棍做成,如香筒样),然后由送丝竿勾挂,以登大关车。断绝之时,寻绪丢上,不必绕接。其丝排匀不堆积者,全在送丝竿与磨木之上。川蜀丝车制稍异,其法架横锅上,引四五绪而上,两人对寻锅中绪,然终不若湖制之尽善也。

凡供治丝薪,取极燥无烟湿者,则宝色不损。丝美之法有六字:一曰“出口干”,即结茧时用炭火烘。一曰“出水干”,则治丝登车时,用炭火四五两盆盛,去车关五寸许,运转如风转时,转转火意照干,是日出水干也(若晴光又风色,则不用火)。

【注释】

①丝车:即缫车。

②包头丝:古人以丝巾包头发,其中即称包头,用以织包头之丝即称“包头丝”。

③绫罗丝:用以织绫罗衣料的丝。较包头丝为粗。

④星丁头:与下文送丝竹、磨木等皆缫车部件,详见图。

【译文】

对于缫丝,第一步就是要制作缫车。缫车的尺寸、部件及其组合构造都列在后面的附图上。缫丝时首先要将锅内的水烧得滚开,把蚕茧放进锅中,生丝的粗细取决于投入锅中的蚕茧的多少。一个人劳累一整天,只能得到三十两丝。如果是织造头巾等用的包头丝,就只能得到二十两,这是因为那种丝缕比较细。织绫罗用的丝,一次要投进去二十个蚕茧;织造头巾等用的包头丝,只需投进去十几个蚕茧。当煮蚕茧的水滚沸的时候,用竹签拨动水面,丝头自然就会出现。将丝头提在手中,穿过竹针眼,先绕过星丁头(用竹棍做成,如香筒的形状),然后挂在送丝竿上,再连接到大关车上。遇到断丝的时候,只要找到丝绪头搭上去,不必绕结原来的丝。如果想要丝在大关车上排列均匀而不会堆积在一起,关键要靠送丝竿和脚踏摇柄相互配合好。四川生产的缫车结构稍有不同,缫丝的方法,是把支架横架在锅上,两人面对面站在锅旁寻找丝绪头,一次牵引上四五缕丝上车,但这种方法终究不如湖州制作的缫车完善。

供缫丝用的柴火,要选择非常干燥且无烟的,这样的话丝的色泽就不会损坏。使丝质量美好的办法有六字口诀:一叫“出口干”,即蚕结茧时用炭火烘干;一叫“出水干”,就是把丝绕上大关车时,用盆盛装四五两炭生火,放在离大关车五寸左右的地方。当大关车飞快旋转时,丝一边转一边被火烘干,这就是所说的“出水干”(如果是晴天又有风,就不用火烘烤了)。

调丝

【原文】

凡丝议织时,最先用调①。透光檐端宇下以木架铺地,植竹四根于上,名曰络笃。丝匡竹上,其傍倚柱高八尺处,钉具斜安小竹偃月挂钩,悬搭丝于钩内,手中执籰旋缠,以俟牵经织纬之用。小竹坠石为活头②,接断之时,扳之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