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机的花楼。
②一手:一人之手。
【译文】
上供给皇帝所使用的龙袍,在本朝(明朝)的织染局设在苏州和杭州两地。龙袍的纱机,花楼高达一丈五尺,由两个技术精湛的织造能手,手提花样提花,每织成几寸以后,就变换织成另一段龙形的图案。一件龙袍要由几部织机分段织成,而不是由一个人完成的。所用的丝要先染成赭黄色,所用的织具本来没有什么特别,但织工须小心谨慎,工作繁重,人工和成本都要多增加几十倍,以此表示对朝廷忠诚敬重的心意。至于织造过程中的许多细节,就无法详细考察明白了。
倭缎
【原文】
凡倭缎①制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为之。丝质来自川蜀,商人万里贩来,以易胡椒归里。其织法亦自夷国传来。盖质已先染,而斫绵夹藏经面,织过数寸即刮成黑光。北虏②互市者见而悦之。但其帛最易朽污③,冠弁之上顷刻集灰,衣领之间移日损坏。今华夷皆贱之,将来为弃物,织法可不传云。
【注释】
①倭缎:日本织缎。
②北虏:北方的少数民族。
③朽污:污损,毁坏。
【译文】
制作倭缎的方法是自日本创始的,福建漳州、泉州等沿海地区随即也加以仿造。织倭缎的丝来自于四川,由商贩从老远的地方运过来卖,同时再买些胡椒回去卖。这种倭缎的织法也是从日本传来的,先将丝进行染色,作为纬线织入经线之中。织成数寸以后,就用刀削断丝锦即成绒缎,然后刮成墨光。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在互市贸易时一看见就很喜欢。但是这种丝织品最容易弄脏,用它做的帽子很快便会集满了灰尘;用它织成的衣服,衣领上的绒毛也很容易破损。因此现在我国各民族都不喜欢它,将来这种倭缎一定会被抛弃,织法也就不再流传了。
布衣
【原文】
凡棉布御寒,贵贱同之。棉花古书名枲麻①,种遍天下。种有木棉、草棉两者,花有白、紫二色。种者白居十九,紫居十一。凡棉春种秋花,花先绽者逐日摘取,取不一时。其花粘子于腹,登赶车而分之。去子取花,悬弓弹化(为挟纩温衾、袄者,就此止功②)。弹后以木板擦成长条以登纺车,引绪纠成纱缕。然后绕籰,牵经就织。凡纺工能者一手握三管纺于铤上(捷则不坚)。
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凡布缕紧则坚,缓则脆。碾石③取江北性冷质腻者(每块佳者值十余金)。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芜湖巨店首尚佳石。广南为布薮,而偏取远产,必有所试矣。为衣敝浣,犹尚寒砧捣声④,其义亦犹是也。
外国朝鲜造法相同,惟西洋则未核其质,并不得其机织之妙。凡织布有云花、斜文、象眼等,皆仿花机而生义。然既日布衣,太素⑤足矣。织机十室必有⑥,不必具图。
【注释】
①棉花古书名枲麻:枲即麻之雄株,与棉花无涉。棉花所织成之布,称白叠,为木棉所织成。见《史记.货殖列传》裴驷注。应在东汉时传入中华。《水经注》有“吉贝”,亦木棉之布。
②为挟纩温衾、袄者,就此止功:棉花经赶、弹之后,即成棉絮,可用来做棉被、棉袄,故曰可“就此止功”。
③碾石:浆染棉布时所用。
④为衣敝浣,犹尚寒砧捣声:布衣穿旧,在浣洗时还流行在石上捣衣。宋应星认为,这与染布用石也有一些关联。
⑤太素:不织任何花纹。
⑥十室必有:每十户人家之中,至少有一机。
【译文】
用棉和布来御寒,穷人和富人都一样。在古书中棉花被称为“枲麻”,全国各地都有人种植。棉花有木棉和草棉两种,花也有白色和紫色两种颜色。其中种白棉花的占了十分之九,种紫棉花的约占十分之一。棉花都是春天种下,秋天结棉桃,先裂开吐絮的棉桃先摘回,而不是所有的棉桃同时摘取。在棉花里棉籽是同棉絮粘在一起的,要将棉花放在赶车上将棉籽挤出去。棉花去籽以后,再用悬弓来弹松(作为棉被和棉衣中用的棉絮,就加工到这一步为止)。棉花弹松后用木板搓成长条,再用纺车纺成棉纱,然后绕在大关车上便可牵经织造了。熟练的纺纱工,一只手能同时握住三个纺锤,把三根棉纱纺在锭子上(纺得太快,棉纱就不结实了)。
各地都生产棉布,但棉布织得最好的是松江,浆染得最好的是芜湖。棉布的纱缕纺得紧的,棉布就结实耐用,纺得松的棉布就不结实。碾石要选用江北那种性冷质滑的(好的每块能值十多两银子)。碾布时石头不容易发热,棉布的纱缕就紧,不松懈。芜湖的大布店最注重用这种好碾石。广东是棉布集中的地方,但广东人却偏要用远地出产的碾石,一定是因为试用过后才这样做的。正如人们浆洗旧衣服时也喜欢放在性冷的石砧上捶打,道理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