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1 / 2)

第37章好奇

兰府的女眷轻言细语,笑声吟吟。

四姑娘回门,她们心底畅快,府邸的姊妹从小一起读书,学规矩,朝夕相处十几年,有这份情谊在,许久不见,便有说不完的事。别的姊妹即使嫁人,夫家也是洛阳当地的郎君,四姑娘远嫁,回来一趟不容易。

是以这桌饭席,话都聚在四姑娘的身上。

“四姐姐,你嫁去长安两年,我们在园子里了无生趣的,九娘月底过生辰,你这次要多住些日子,陪我们下棋,踏青!”兰四老爷的小女儿今年要办及笄礼,说话的是她嫡姐。兰云锦笑道:“我还记得九娘前些年说,及笄礼什么都不要,只要玲珑坊的簪子。”

小娘子眨了眨眼,说:“四姐姐,我现在喜欢弹琴了,不要簪子。”四老爷的子嗣多,单是四房里的娘子郎君过生辰,一年就得办七八次。杨氏一脸欣慰,她见女儿很有几分当家主母的影子,想必在将军府不受委屈。“英娘,你跟婆母商量过住几日吗?"杨氏说道,“按洛阳的习俗,起码在娘家住七天。”

千等万等,若英娘住一两日就要走……杨氏很不是滋味。二房的夫人柳氏嫣然道:“弟媳,英娘回来不到半日呢,何苦问这个不高兴的。”

“阿娘,婆母让照着洛阳的习俗来。”兰云锦说。杨氏连连道好。

大大大

兰府重视礼法,用过膳食,卫霄跟岳父去祠堂。女眷到内院叙旧。

新女婿要拜列祖列宗,行了这道礼,才算名副其实。卫霄从未如此拘谨,走一步便要先看一眼岳父,仿佛他是来提亲的,需经过层层考验,方能见着妻子。

至正厅,兰睿坐高堂,笑问:“女婿,你在家中排行第几?”既说照洛阳的习俗办,这七日,他作为岳父,待女婿热情是理所应当。卫霄颔首,道:“家中兄弟多,若论嫡亲,我排行第三。”“家族香火旺,是好事。"兰睿看女婿愈发顺眼。起初他也不满这桩婚事。

兰氏的女婿们,个个是拔尖儿的郎君。

才子配佳人,卫霄显然不是才子。

英娘的修养、学识,不输男郎,早两年往兰府递庚帖的,他自己都挑花了眼,却迟迟没定下女婿的人选。

一一皇恩浩荡,官家赐婚,兰府岂能不从。这时,女使来传话,说五姑娘和小公爷到了。卫霄静坐着。

兰府不比将军府,妻子的叔伯一肚子墨水,脑袋灵光。若发现她们姊妹的异样,后果暂不可知,总之他要帮妻子掩护秘密。“女儿给阿耶请安。”

兰云英扮作妹妹两年,已经游刃有余,进厅,便向老爷们问候。而裴业一如既往地谦逊。

二老爷捋着胡须,笑说道:“你今儿若不忙,留在府邸用晚膳罢,你姐夫难得休沐,府邸破一次戒,把过年藏地窖的杜康酒拿出来,叫六郎作陪。”言毕,他添了一句:“我们年纪大了,酒量差,就不让小辈见笑了。”卫霄应道:“我与妹夫的酒量都不佳,二伯何需破戒。”二老爷挑眉,说:“我素闻军营的将士酒量如海。”卫霄脸不红心不跳,道:“二伯,酒非好物,将士只是作战前吃两口壮壮胆。”

“酒非好物,说得对。"二老爷颇有刮目相看的意思,“侄女婿的谈吐不凡,是读过书的。”

“略读一二,有些词是云英教我的。”

卫霄这一套说辞极大的取悦了二老爷。

几番对话下来,老爷们逐渐抛去偏见。

原先想着苦了四姑娘,卫霄一介武夫,不通文墨,入不了雅室。可怜兰府教养的贤惠女娘,要和粗俗男郎过日子。

现在瞧着,勉强凑合。

傍晚,光影交错,园子挂着花灯。

兰七娘指向丫鬟手里提的一盏兔儿灯,说道:“外边的是阿娘她们在街市买的,四姐姐,这个是我亲手做的灯笼,好看吗?”“好看。"兰云锦夸道,“七娘的手巧,即便街市卖的花灯,也没有七娘做的精致。”

兰乐渝扬唇,问:“四姐姐,你上元节做花灯了吗?以前,你每年上元节都教我做花灯的。”

四姐姐不在园子,别的小娘子愚钝,像做纸鸢、灯笼的手艺活儿,她们嫌麻烦,不想捣腾。

兰乐渝又幽怨地看着云英,道:“今年我请五姐姐教我做鲤鱼灯,哼,她说不会,给我些铜钱,让我去十字街买呢。”云英嗔她一眼,说:“七娘,四姐姐回来,你就开始戳我的短了。”兰乐渝吐了吐舌,下巴搁在兰云锦的肩膀,道:“四姐姐,你教我做鲤鱼灯吧。”

她狐狸似的细眼瞄向云英,露出小虎牙,“五姐姐,你跟我一块儿学!”兰乐渝的生母林氏,抬起胳膊,轻轻地揪着她耳朵,怪道:“七娘,你呀,规矩些。九娘她们都乖乖坐着,一园子全是你的声音。”“你四姐姐舟车劳顿,很累的,哪里有工夫教你做灯笼。”“阿娘,我可以明天、后天学。”

“你阿耶前几日刚训过你,他怎么说的?不要驳长辈的话。”杨氏见状,劝道:“七娘聪明手巧,要学做灯笼,又不是调皮闯祸,趁着英娘在,教她也不费事。”

她抓了一把金丝枣给七娘,道,“好孩子,明儿个你四姐姐有空就教你。”兰云锦不会做灯笼。

阿姐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