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尤其是对王之策来说,来京都三年,即便他已经十分勤俭也不够用。而且他已经交不起下个季度的房租,连吃饭都要成问题。
昨晚听到李二燕的建议,王之策觉得那个主意很好,只是他虽然在书上读过制作河灯的方法,但是实物他却是没见过,所以还要去买实物观看一下。
他从箱底拿出最后的八两银子,出了小院,不一会儿就找到那家灯笼店。
店主吴老二是一个络腮胡的中年人,店里放着已经做好的很多灯笼还有河灯成品,有莲花灯、船头灯、还有鲤鱼灯,店家正在柜台边给河灯上绘图。
王之策在旁边看了一会儿,不得不说,这个吴老二手很巧,没一会儿鲜红的红鲤就印在了灯纸上。
吴老二其实认识王之策,只不过很少说话,所以关系普通,等画完了鲤鱼才询问王之策的来意。
王之策说听说店里有卖船头灯,就是不知道制作的怎么样,所以来看看。吴老二听得此言,满脸骄傲的向他展现了船头灯的制作方法,并细细讲解。王之策连连点头,最后却没有买,选了一个制式精美的莲花灯。
吴老二自无不许,把莲花灯递给了王之策,后者也痛快付了二两银子。
临走的时候王之策捧着河灯问道:“店家,咱这河灯在京都里好卖不?”
吴老二捋了捋络腮胡,傲然说道:“就咱这手艺,京都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有秘方,谁都仿制不来,连雍王府边大户人家的小姐都抢着买!”
王之策连连点头赞叹道:“好手艺,那就好!”
出了灯店,王之策拿着手里最后的六两银子去边上的杂货店买了很多东西,有蜡烛、灯油,又去了旁边一家叫做澹泊书局的店里买了宣纸和彩纸,最后把钱花了干净才抱着大包小包回到小院。
他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了院子里的桌子上,闭眼冥想了一会儿就开始动手制作,先是按照吴老二画鲤鱼的方法复刻了一盏鲤鱼灯,又按照他讲解的流程复刻了船头灯,最后把那个莲花灯拆开,又复刻了一盏。
吴老二没想到他店里的三种最好的河灯,王之策就是过目了几眼,就给重做了出来,至此他的手艺在京都就有了分号了,早知如此,怕是王之策刚进门的时候就会被轰出来。
没办法,王之策连书上记载的九连环都能复刻出来,一盏河灯的工艺确实不够看。
他买那盏莲花灯,还是因为不好白嫖店家,二两银子当做拜师费了。
剩下的一天多时间,王之策就把剩下的材料都做了出来,还检查了每个河灯的灯油是否足够,同时也用毛笔在宣纸上抄了诗文,字也特意仿照前人笔记,写的很认真,一共做了三十二个。
李二燕闲暇的时候来看了两眼,王之策本想送她两个,但是李二燕不要,说让他多卖些钱,最近生意忙,没有空去放。
至此,王之策就静静等着把他做好的河灯换成钱。
……
京都的热闹,从来没有淡季,遇到了乞巧节,就更是如此。
夜晚,花灯初上,无数善男信女和游人涌上了街道,合生街和南锣鼓巷到处都是喧闹声。
十里河离奈何桥很近,天还没黑的时候王之策就到了。
奈何桥下就是洛水,自然是放河灯的好去处。不过他来的其实已经有点晚了,已经有很多摊贩来到了这里,王之策无奈,只好排着到了街尾。
他先是铺了一层大的毡布,然后把河灯都放了上去,把诗文对着另一边,也想着哪位能够看中文字的彩头,最后就坐在了岸边的石头上等待生意上门。
夜色渐深,奈何桥上行人来往更多,洛水之上游船不止,贩卖瓜果零食的也有很多,自然也有京都富商的画舫,
王之策回头看去,很容易就想起自己初来京都的时候,看到了秦湘坊的画舫,虽然没有见到花魁,但是那天的景色真的很好看。
然后他又想起自己的那头黑驴,好像是卖给了一个叫刘封的孩子,不知道黑驴现在过的怎么样了,有没有变成火烧,或者说在吃香的喝辣的。
没办法,黑驴跟着自己也不行,自己都吃了上顿没下顿,把它卖了也是好事情。而且自己能活到现在,多亏他卖它的银两。
想着有的没的,生意也上了门,来往的不少人看他的河灯做的精美,就来询问价钱。
对此他早有腹稿,吴老二的花灯卖了二两,自己也是这个价格。毕竟人家有铺子,自己过了今天就没地儿放了。
三种河灯,款式不同,含义也是如此。
鲤鱼灯有鱼跃龙门之意,船头灯有扶摇直上的远景,莲花灯有往生的祝愿。不过善男信女们不讲究这个,就是图个好看,许个愿景。
二两银子说贵不贵,有人只是问了两句,但有人也直接付了钱。没有多久就卖了十几盏,挣了三十几两银子,王之策暗暗咋舌,早想到这个挣钱路子就好了。
其实王之策不知道,即便他是天道院里极差的学生,可他能学到的东西放在世俗里,已经是出类拔萃的本事了。
……
王之策正想着,忽然又来了两位客人,是一位穿着长衫的年轻读书人,后边还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