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皇帝(1 / 2)

一个青金石顶子、穿着首领太监服色的老太监,挑开乾清宫西暖阁垂珠挂玉的帘子,随即,翁同龢走了进来。

一个清瘦小脸的青年,正背着手,烦躁地在室内走来走去,他脸色蜡黄,穿着五爪团龙的明黄马褂,细长辫子上结着的黄穗子,随着他的走动,在脑后一摆一摆。

这便是大清的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

“翁师傅不必多礼,前线到底如何了?”光绪看到翁同龢,止住他欲待下拜的身体,急问道。

光绪今年二十三岁,是大清入关后的第九位皇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太后亲妹。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年幼的他被立为皇帝,光绪十五年,载湉亲政,但慈禧只是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依旧掌控大权。

可是,皇帝毕竟长大了,想振兴爱新觉罗氏的江山,就需要掌控权力,而最高权力不能共享,天然地具有排他性,于是,皇帝与太后之间的关系开始变的微妙。

朝堂开始出现帝党与后党,作为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自然成了帝党和清流派的领军人物,他们的首要目标就是皇帝真正掌握实权。

本来今年大清最重要的事就是太后老佛爷的六十大寿,全国各地督抚都在做着相应准备,燕京城谁不知道?海军衙门的军费都挪用给太后办寿了。

东洋人挑衅,老佛爷想息事宁人,好好过个生日,毕竟岁数大了,没准什么时候生日就没得过了,北洋的李少荃也想交涉解决为主。

年轻的皇帝却是主战的。

皇帝等帝党清流,根本不了解敌我实力,所以,这次日本挑衅,是他们认为的削弱北洋、建立威望、从而皇帝亲政的千载良机。

就在日本蓄锐已久、挑起战争的时候,清廷核心人物却都混混噩噩,在忙碌着内斗夺权。

帝党和后党打口水仗、是战是和的时候,日本动手了,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域击沉了清军舰艇。

小鬼也敢惹金刚?什么时候小小倭寇也敢挑战大清了?

战事一起天下汹汹,不管旗汉,都是一片喊打的声音,义愤填膺地坚决主战,形势天然地站在了皇帝一边。

这个时候就连太后自己,也不好意思说为了自己寿诞而继续忍耐,北洋的李少荃,不得不增兵朝鲜。

一时间,宣战风潮席卷中外,各地督抚文电也交相而来,都是一派的义正词严,力挺皇帝要求对日宣战。

光绪皇帝站在台前,权力开始向他汇聚。

在翁同龢的建议下,年轻的皇帝电谕李少荃,内容不仅有:现在开战,北洋有无把握?朝鲜陆师,是否足以克敌?

还有这样的内容:李少荃该员,交涉无状,导致丰岛事件大损国威,期待该员出力以自效!

后党人物包括慈禧在内,都一时失声。

8月1日,大清对日宣战!

光绪圣主破天荒的走到了台前,燕京内外,帝党一片疯狂,为这个老迈国家忧心的不少有识之士认为,只要皇帝掌握实权,国家的未来将一片光明。

圣心决断、帷幄运筹,电谕发下,自然人人奋勇,为圣君死战,焉有不胜之理?

圣君当道,才是国势气运的重点。区区东洋人,只是小患而已。

一个多月前,大清上下没有人认为会打不过东洋倭寇,从唐朝白江口、明朝戚继光平倭、万历三大征中的援朝战役一路下来,哪次不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小日本吃亏?

这场仗怎么可能会打输?唯一要考虑的是从这块天上掉下来的权力变化馅饼上,怎么尽可能多啃一口的问题。

继而,叶志超发来成欢之战报捷的电报。

帝党清流,对于近代化战事所要做的战略筹划、战术设计、后勤组织、资源调动等等,毫无实际操作能力,以为小小日本,略战即破。

所以,收到叶志超发来的报捷电报,他们不但看不出假,而且认为胜利理所应当。

他们沉浸在初掌大权的激动当中,只等这次战事胜利,光绪地位稳固,如日中天,便一个个收拾那些不听话的督抚!

后党最大的实力派李少荃被顶在了前面,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他不可能不卖力作战,而北洋大战的最大收益者却是皇帝。

这局面实在太妙了!

光绪欢喜之下,直接发电报任命叶志超为朝鲜驻军总指挥。

之后,朝廷再次收到叶志超发来的击溃日军前哨的电报,光绪很是欢喜,认为胜利指日可待。

然后……朝廷便联系不上叶志超了。

几天前,有英国报纸传出来的消息说,清军在平壤大败,但报纸既然未出,己方消息没有发回,于是朝廷不断向义州那里发电报,催促了解前线详情。

最近一段时间,太后哑语,光绪从来没有掌过这么多的权力,可以这样乾纲独断,他可不想失去权柄。

所以这两天光绪很焦急彷徨,他需要的不仅是趁机削弱北洋,更是胜利,这才能奠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