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北洋(1 / 2)

津门,提督直隶军务粮饷、管理河道事宜、行巡抚事、兼领北洋通商大臣、协办大学士的李少荃李中堂,看到北洋水师刚刚发回来的电报,当即呕血!

签押房内的一众幕僚们立刻混乱起来,有人去服侍,有人高喊大夫,李少荃虚弱地摆摆手,示意无事, 杨士骧赶紧命人送来一杯参茶。

喝了参茶,李少荃长舒一口气,将电报递给旁边的杨士骧,自己闭目沉思。

他身材高大,体型消瘦,身上穿着伯爵的补服,头顶翠森森的三眼花翎。

牙山海面炮声响起的时候,整个大清上上下下都在筹备太后老佛爷的万寿庆典。

其时,从军机处到负有朝鲜实际责任的北洋,还有联络各国的总理事务衙门,到朝廷各级官员以及各地督抚等等,全都震惊的哑口无言。

在钟国人眼中,东洋的日本是一个小而贫弱的国家,倭人矮矮的个子,穿得半土半洋的,在钟国一些海口城市做生意,小心翼翼的贩卖着他们那些质量低劣的东洋耍货。

震惊之后就是愤怒!

大清好歹也办了几十年洋务,买了不少兵船和洋枪洋炮,北洋更是久称劲旅,西洋人欺负也就算了。

虽然大清现在落魄,可是比块头、比实力,都是日本的十几倍几十倍,什么时候这些矮子倭寇也变得坚船利炮起来,敢于出手撕咬大清了?

事发当天,帝党势力第一时间反应过来,叫嚷宣战。

很简单,被后党还有北洋之类的地方实力派挤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皇帝一派,乐见两国开战。

战争不但可以消耗北洋的实力,而且,既然帝党主战,胜利还可以捞到政治名声。

借着这场战事,光绪帝就有机会走到台前拿权,对于帝党而言,这可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对于慈禧太后来说,她的六十岁万寿庆典就是天底下最大的事儿,她当然希望天下太平无事,只是东洋人不听她调遣,偏偏在这时候过来捣乱。

对于李少荃来说,大清和他的北洋一样,承平的时候儿还有点模样,可以撑着最后的体面。

一旦狂风暴雨袭来,才知道这屋子是纸糊的!这个国家从任何角度来说,都没有进行一场大战的准备。

其他且先不顾,一场大战就可能令他辛苦建立起来的北洋势力分崩离析。

但局势不由人呢!

牙山遇袭的当天,就有清流上书,有御史纷纷应和,均弹劾李少荃交涉不利,助长倭寇嚣张气焰。

既然日本首先挑衅,大清要马上对日宣战!调集北洋劲旅,痛剿驻朝鲜之倭寇,北洋、南洋等水师兵船合流一处,寻找日本兵船报仇等等。

各省各处的文电,像雪片一般涌向北洋和朝廷。

国战开启,圣君无权不能振作刷新,于是,借着这场大战的风潮,光绪帝得到了更多实权。

结果就是,北洋不得不增兵朝鲜,水师不得不出击,今天,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大战,虽然丁汝昌说重创日军,但北洋方面折损五艘军舰,而日本却没有沉一艘。

幕僚们都看了电报,李少荃慢慢睁开眼睛,签押房内瞬时安静下来,张佩纶最先道,“中堂大人,我未全败,还有再战之力,此时宜当合南洋、粤省水师之力,趁着敌人虚弱,痛击日寇!”

1882年,张佩纶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针对法国侵略越南和觊觎钟国边疆事,上奏章十数篇,主张抗法。

钟法战争初起,他主战,受命会办闽省海疆事宜,兼署船政大臣。

马尾海战后,闽省水师覆灭,马尾船厂被毁,张佩纶被夺职,之后成为李少荃的女婿,入幕参赞。

杨士骧心里冷哼道,书生之见。

作为北洋第一智囊,他太知道此时该做的是什么了,当即道,“中堂,让丁禹亭将水师剩下的战船转移到威海吧。”

李少荃点头,极度疲倦地按着额头,已然没有了宰相的雍容举止,他颓然问道,“朝鲜回电了吗?”

负责接发电报事宜的幕僚张凤泉摇头。

没有消息就是坏消息!可以想见,平壤驻军肯定出事了,现在就是不知道局面坏到什么程度,还能不能收拾?

从英国人办的《北华捷报》那里传出来的消息,清军已经败于平壤,叶志超率军北逃。

李少荃再问,义州的袁慰亭也没有回电。他目光转向杨士骧,发现这位北洋小诸葛也是一筹莫展的神色,当即失望地叹口气。

北洋负有拱卫直隶、甚至拱卫整个北钟国的重任,号称练军二十年,水陆师齐备,乃亚洲劲旅。

承平的时候可以威风不可一世,被世人目之为庞然大物,事到临头,真正的局内人,是知道自己的虚弱的。

先说钱。

战事绵延,那需要的金钱就是天文数字,大清的中央财政早就破产了,别看皇帝口口声声主战,但钱却一分没有,只能是负责实际作战的北洋方面自己满世界抵押借款。

部队本就寅吃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