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一旦开战,募兵、军火、粮草、筹防各处都要钱的。
然后说战斗力,水师费用被挪用,已经多年不买船,弹药甚至不甚充足。陆军各部纪律废弛,主帅叶志超怯懦畏战,当初派他去朝鲜的时候,他就不敢去。
淮军、水师、制造局、招商局、矿山、海关……势力涵盖直鲁豫三省,遍及关外,甚至因为在朝鲜驻军,还代行一部分国家外交职能。
在别人眼中,北洋就是庞然大物,但李少荃深知北洋上下的贪腐、处处千疮百孔、财政的虚乏。
原本,他就是借重自己这个东方俾斯麦的虚名维持着,只要架子不倒,就可以靠着吃饭。
等到发觉自己已经吓不住日本的时候,发现国内一片主战声音的时候,他有点维持不住了。
北洋,甚至整个大清就是一个虚肿的架子,对内还有一点余勇可贾,对外就是纸老虎。
更要紧的是,朝鲜直隶和东北,唯一可恃的常备水陆师就是北洋,与日本的战争,是北洋势力单独和日本之间的战争!
压力全在他李少荃头上,可是国内的派系倾轧,中枢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权力纷争,不但牵扯他的精力,还拖他的后腿。
见杨士骧提议、李少荃赞同,让丁汝昌将水师剩下的战船转移到威海避战,张佩纶不满道,“敌人遭受重创,此时不战何时战?”
“幼樵兄,”一直没怎么说话的盛宣怀看着张佩纶,道,“非是不战,南洋水师和粤省水师不会来助战咱们北洋的。而且,当务之急是应对内部的敌人,明早,翁同龢第一时间就会弹劾中堂。”
盛宣怀是李少荃办洋务的重要助手,当然深知局势,其实张佩纶也不是不知,只是国难当头,国内还不能同声共气,怎么应对外敌?
他是期望岳父大人能放下团体利益,主动跟政敌和解,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敌人周旋,日本是小国,只要战事陷入僵持,他们早晚撑不住。
可是,北洋众人一番讨论,一致认为此时的上策是赶紧拜会各国公使,要求联合调停战争,看到诸人态度,张佩纶长叹一声,不说话了。
起初,李少荃和杨士骧就不想打,希望尽一切可能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即便帝党态度强硬,但太后是和北洋站在一起的,他们都不希望皇帝借机掌握更多权力。
不论输赢,北洋方面都不想打仗。
很明显,即便赢了战争,估计也会把所有实力都损失掉,唯有交涉是最佳办法。
但事情由不得他们,日本先动手了,然后步步紧逼,北洋不得不被迫选择战争。
现在,虽然不知驻朝陆军的确切消息,但肯定是输了,海军实力大损,仗不能打下去了,办法又回到交涉上来,只是局面比开战前更加被动了。
但为了保存实力,保护自身团体的利益,也只能选择交涉,反正北洋水师剩下的战舰是不会出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