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初论国事(1 / 1)

去年,辽国新君即位。欧阳修作为大宋的使臣前往祝贺。

谈及在辽见闻,欧阳修感叹道:“辽国实乃荒蛮之地,其民蒙昧未开,然却兵强马壮,久必为我朝之患!”

包拯闻言,也是一声叹息。

“自澶渊之盟以来,两国互不侵犯,双方各守疆界,互不骚扰。全仗岁币之功也。然终是养虎为患,非长计也!”

“吾此次北行,沿途所见饥民多矣,衣衫褴褛,食不果腹者数不胜数。然我朝却需向辽纳岁币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久之宋人苦矣!”

欧阳修喟然长叹,一副悲天悯人之色,又有无计可施的懊恼与自责。

秦霄静听两位大人吐槽,时而微微颔首,时而摇头叹息。并没有贸然插话。

秦霄自穿越到宋以来,生意兴隆,日进斗金。知道这二十万两白银和三十万匹绢虽然不是小数字,但对于宋朝来说确实是微不足道的。

宋朝仅军费一项的支出每年都能达到四千多万两,这还是在不怎么打仗的情况下。

所以这些钱顶多算是花点小钱,买个平安。这就免去了两国交战所要额外支出的军费粮草,以及将士和边民的生命。单论性价比,还是很划算的。

但是花钱事小,脸面事大。这件事的实质毕竟是大国向小国进贡。所以难免成为宋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过不去的心病。

“秦兄弟少年有为,不知对此事可有高见?”

王安石见秦霄若有所思,知道他对此事有所考虑,是以有意给他一个表现的机会。

其实他们两人最近见面较多,早已对这个话题有过讨论。

秦霄闻言,心中自是知道这是王安石有意给自己出彩的机会,当下不敢怠慢,赶紧拱手回话。

“王大人言重了,在下年少无知、才疏学浅,哪里有什么高论,实也不敢妄论国事!”

欧阳修捋须微笑,“秦兄弟年少有为,想来见识也必然不同凡响,但说无妨,今日没有外人,无论对错。”

“既然各位大人如此胸怀宽广,小弟就斗胆乱说几句了。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秦霄不便继续推辞,拱拱手开始发表他的看法。

“两国邦交,讲究一个势字。如今我朝采用安抚之策,以金银贿之,虽得暂时平安,却是输掉了势。”

在座之人闻言,俱是为之一振。欧阳修捻须颔首,示意秦霄继续说下去。

“两国邦交之势,无非你强我弱,此消彼长。而今大宋虽国力强盛,却畏强避战,甘心以财帛换和平,实乃长敌国之气焰,灭自己之威风。长此以往,势必敌势更强?此其一。”

“其二,辽人性贪,欲壑难填。今以财帛数十万饲之,日后必得寸进尺,胃口愈大,久之愈发不可收拾。”

“其三,国防大事,自古以刀兵为终极手段,春秋战国,秦汉隋唐,无不如此。今以财帛换和平,则兵事必废,将士久疏战阵,未来必不能战也!细思极恐也!”

秦霄言毕,在座之人全部陷入了沉思。其实这些观点,这几位何曾没有想到过,但是都讳莫如深,避而不谈。

今日从秦霄口中说出来,仍然是振聋发聩。其实好多事情都是这样,对于不好的事情,人们往往不自主地选择回避。但是又期待有人能够说出来。

秦霄见众人不语,赶忙拱手赔罪。“小可不懂国家大事,都是胡言乱语,还请各位大人不要责怪”!

“秦兄弟年纪轻轻,便有如此见识,实在是后生可畏啊!岁币之弊,为祸久矣!有识之士,无不深恶痛绝!根除此弊,必不在今日之庙堂,而在未来之俊杰。

沉默了一会儿,欧阳修缓缓说道。

“秦兄弟年少有为,老成持重,忧国忧民,见识不凡。日后若能为国效力,或可有所作为!”

秦霄不由得心中一动,为国效力,实现中华民族的良性统一,不正是自己穿越到今世之后的理想和抱负吗?

但是秦霄明白欧阳修此言并不是要马上提携自己,而是委婉的表达了当今士大夫阶层的无奈,所有的事情都是先帝祖宗所定。至少是现在,尚无解决之策,只能寄望于未来。

是以秦霄赶紧言道:“各位大人都是柱国之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有能够为国效力的机会,在下愿意倾尽所有,追随各位大人建功立业!”

场面话秦霄在前世说的太多了,是以张口就来。实际上这也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谈到了这个话题之后,饭局变得有些凝重起来。又进行了一会儿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