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遇冷的调研团(1 / 3)

九城县政府居然想到王泥湾来搞调研!王皓确实没想到,林和平打电话过来居然会告诉他这么一个消息。

当然,这种交流性的调研其实也不是什么很突兀的事情,但是眼下九城跟王泥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已经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了,这一点即使王皓不提醒,林和平心里应该也清楚。

上一次在县城里跟徐克平闲聊的时候,王皓自己都没忍住上了眼药,只不过按照徐克平的意思,九城那边要搞蔬菜大棚,市里也是支持的。反而是他们这边,因为蔬菜大棚的项目说白了还是王皓的个人行为,所以县里不好过多地干涉。

不过不管怎么样,从前期的贷款,再到这一次东洪乡修路,县里或多或少也给了一些支持,如果再加上这一次买公产房,王皓觉得徐克平那边倒是不含糊。

“是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好说,但是这一次他们主动提出来要到王泥湾搞调研,肯定还是想借鉴一些你们那边搞蔬菜大棚的经验。”

“这个消息是县里何主任那边传过来的,目前具体是什么情况还要等县里的通知,不过你要提前做好准备,如果确实接待不了的话,你最好提前跟我打招呼,别到时候闹出什么幺蛾子。”

话筒里,林和平的语气也有些沉闷,怎么可能会不沉闷,王皓的蔬菜大棚项目虽说是私营公司自筹资金搞出来的,但是根子毕竟还是落在了王泥湾,往大里说那就是整个东洪乡。

眼下杨树岭还有另外几个村里正在跟王皓的农贸公司谈合作的事情,如果不出意料之外的话,最晚3月份中旬就能把扩建蔬菜大棚的项目敲定下来。

按照林和平早前跟王皓这边商量的情况来看,一旦3月份扩建的蔬菜大棚动工,那最晚到上半年结束,也就是六月底七月初的时候,东洪乡到时候就会有将近200亩地的蔬菜大棚。

再根据王皓这边的产能来看,将近200亩地的蔬菜大棚,扣掉农贸公司那边的投入和利润,整个东洪乡全年的产值甚至会扩大到接近四五百万。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林和平跟王泥湾的蔬菜大棚项目,说的直接一点那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这个节点上,九城县政府的蔬菜大棚项目小组过来调研,他们这边心里难免会犯嘀咕。

“其实也没什么接待不了的,他们要过来看就看吧,再说了,敝帚自珍可不是咱们的传统。”

“不过林叔,我可是先说好了,过来调研可以,但是要根据我们的安排,不能临时提出特殊的要求。”

“另外,既然是调研,那他们应该有所诚意,关于九城那边开展蔬菜大棚项目的一些情况,是不是也理应让我们知道一些。要不然咱们这里里外外被他们看了个通透,咱们净吃亏去了,这事情怎么看都不划算。”

王泥湾有什么?

在王皓看来,王泥湾的蔬菜大棚天天都敞亮着搁在那里又跑不了,真要去看的话,天天都可以。

不就是蔬菜大棚么,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好赖也搞了大半年的项目,在经营管理方面自然有一套自己的做法,但是这些做法也不可能平白无故就给你一次调研活动就全都摸通透了。

当然,王泥湾的蔬菜大棚是大棚,九城的蔬菜大棚也是大棚,但是决定蔬菜大棚这个项目最终能不能成功的,在王皓看来,其实并不是蔬菜大棚本身,终究还是要落到销售渠道上面。

九城县政府有决心在蔬菜大棚项目上有所成就,那当然是一件好事情,脱贫致富的路上,大家谁也别笑话谁,但是他就不信九城县政府还能下决心也搞出一家每日生鲜来。

“这个我已经跟何主任打过招呼了,回头县政府那边还要拟一个章程出来,你放心吧,不会让你们吃亏。”

点了点头,王皓没跟林和平多说就挂了电话,不过立即就联系上了李东来那边。

“这明摆着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话筒里,听完王皓传过去的消息,李东来开口也是冒出来这么一句话。

“不过搞搞调研也好,知己知彼嘛,他们可以过来调研,咱们自然也可以摸清楚他们的路数。”李东来最近一段时间,因为每日生鲜分店扩张的事情,其实一直都有些焦头烂额。

好在眼下来看,事情的进展总体上还算不错,目前春江市下面的8个县里面,加上沣水县城,一共15家分店基本上都已经进入了店面装修的阶段。

这一次李东来按照上次跟王皓拟定的方案,在装修的风格上基本上都保持了一致,一方面有助于品牌市场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对于施工方来说也能够减轻工作量,压缩装修的时间。

要知道,随着时间进入三月份,去年年底扩建的那46亩地的大棚里面,蔬菜差不多已经要接近成熟期了,估计再有十天半个月的功夫就可以慢慢采摘。

“我也是这么跟林乡长说的,不过不管怎么样,他们这一次来调研,其实也是个机会。”其实按照王皓的想法,这一次他确实没多么想接待这样一个调研团,可架不住对方是以县政府名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