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修真法略(3 / 4)

此精元而归腹内养育,即名采药,此精元为何等?一团和气是也,至于其味如何,诚心修者,自然会明。

此法无有作为,所谓一阳现则现,精元生则生,亦不动心,不动于念,但持正定之意,其药自归腹内,自然收得,不采而自归,无须造作,别外丹法中或有采炼之法,于此处,不须如那般行为,若学他法,莫同时修此法,恐皆不得,反害于身。

第一层到此乃为正入,是为得法,此后更当静修静养,不可一日懈怠,恐退转也,小药渐足,元精自蕴,名为大药,一团精元,能爽身心,精元具足自然向后冲撞尾闾第一门关。

因何此时精元不从生户而走,反向后冲撞命门?皆因静修身心时,养得平和心性,以其中和而淫性自消,于是小药乃纯,若心性不纯,小药精元亦不纯,得之而精元受染,心反不静,此时须纯心静定而以平和之气中和之,若善调运者,须臾即净化而纯。

问:打坐或平日应物接事时,忽而小腹炽热异常,此时顿感浊欲大起,不知此时该如何化欲归静?

答:炽热之性,是浊火也,盖因仁性不达,脾气不和故,若心性常中和,潜意性中不留遗余,此火发生,虽动而不燥,半刻之间,自然化入浑身。

是故当省自心,心不柔和,身内灵蛇,则是毒蛇,此蛇不害他人,专害自身,若汝心中敦厚之性不有,则汝灵龟不能弄蛇,龟不合蛇,非是玄武,此功则不能成。

如是当知,仁厚而有力,有慈而勇猛,能文亦能武,乃为大丈夫。

前次所说第二层功夫,撞开尾闾,从脊柱节节攀升至于脑府泥丸,从神府下降重楼,直入心宫,心肺二气,合降下田腹内,名为上天梯而还丹,神府化出神水,过重楼名为玉液流珠,此乃精元凝炼而返还丹田也,盖因此玉液根本乃从下田产出,今从髓脉而行,复还归此,故名还丹。

如是第二层功夫名为炼精化气,所化者,精气也,比之元精,稍加精粹,名为元气,亦是精气也,此元气善能养神,是故自成一性,名为元气。

如是还丹者,必能善调火候,何谓火候,乃心神识意也,于此等功夫,应能善知自心意识中深浅轻重之识心念想,若不能知,则不能善用意念,则是盲修,若不自知意识境界中深浅之意识,必不能发生神意,必不得灵明,必不知福祸,必不悟玄妙,必有种种劣根心性在,如是持修,非善道也。

修为到此,于意识境界,当有二种静定分别,当能善察自心意识之轻重,自心意念动静,亦当明晰,若非如此,即心修不到,不入正流,当仔细修静定,于自心性,当善明晰,如是乃可以自运火候,如反掌之事,无有忧患也。

若于心性修持,不能明晰,则是静定不细,粗糙而已,此等功夫,即有极限,此等极限,不过还丹,不能堪破更上一层,是故静定之境,不可轻也,所谓恍惚杳冥,皆静定境界也。

譬如渊静,虽有九种,而于凡夫功夫,只得一二,若不得此静定明细,则不入第三层功夫,一世不知超凡之境,不测凡夫与修行人二种身心差别,是故修行至于还丹,亦为凡夫功夫,尚不灵明,缺智少慧,不名筑基完成,尚有一步,需要踏入。

若身心修为具足者,能善用火候,则灵蛇不燥,魂魄俱安,于是黑白乃现,心便得悟,始发智慧,渐渐聪明,至于身心,亦能忘怀,释然所有于静定中,识神归元神,元神融识神,人心归元,乃名元心,顿时灵明,天地一新。

自此以往,人心便能参见天心,玉液还丹而洗炼身心精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和合祥瑞,拱卫宝珠,何等为宝珠?盖汝心神和合之灵明即是宝珠。

玉液炼形,自然之事也,洗炼血肉骨髓,脏腑精元,亦要洗炼,五脏之中,各藏其神,肺藏七魄,肝藏三魂,魂魄二气,一白一青,白有七性,青有三性,白魄各有性,以性而为名,青魂亦有性,各个有其名。

是故,心性修持到处,七魄各个自明,三魂亦各个恭敬,若汝失德,魂魄十人,即来怨骂,当常惭愧,常自反省,魂魄之臣,乃恕于汝,臣为君之师,君当敬臣而修学,君自无为而臣能有为,臣为之而君无所为,君不为事而天下事皆办,此乃德性之使然也。

若有亏心,魂魄则怒,若以假心修法,不能转假成真,魂魄不得安分,于自心中,便觉有失而不察其所失,虽欲明见而实不见,一生之中,功夫至此,不得进也,是故惭愧自省,常思己过,善改过失,如是乃能使魂魄意识诸臣敬服,诸臣敬爱,君无为而天下安,汝不修德,不思自罪,反欲登天,恐诸天神阻拦,上帝不允,三关不开,汝虽有通天本领亦不能登天。

盖因人心不合天心故,若人心已合天心,虽上帝无令,而汝天关自开,天路自通,不须他人引导,汝自能行,天真之人,天关不闭,损德之人,天关不开,是常理也,修真者当常思维,莫失此念。

如上所说,精气修为纯净,至于能养谷神,则精气融合一元谷神而名神气,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