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秋与以往大不相同,倒不是说建兴帝得到自己儿子的几十万两银子和抄了不少官员的家。若是往年有这么多钱,皇帝肯定会大肆嘉奖,上到后宫嫔妃,下至看门太监,都会得到一笔银子。
按照往年,百官要先给皇帝送礼。比如上呈一本奏章,奏明今年哪里是大丰收,或者武将们出来说过去的几个月里斩敌多少。
然后皇帝就会降旨,该升官的升官,该赏银子的赏银子。
可是今年的中秋却让京官们有些提心吊胆,就在今天,很多人都收到风声。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弹劾奏章。
许多人京官一整天都在苦思冥想,又不敢派人去问同僚。没办法的他们只好将那些罢官抄家之人给供出来,可新问题又来了,同僚们又不是傻子,自己这样想他们肯定也是这样想的啊。
所以,又写另外一本。至于弹劾的是谁,大家基本上都有份。
麟德殿就是今天宴请百官的大殿,此殿距离左银台门和翰林院仅有百丈。之所以在这里,是因为便于百官和皇亲国戚出入,也能突出皇室权威,同时也让宴席的喧闹声不影响办公。
肯定有人会问了,不是说今晚百官都要参加吗?谁还会去办公呢?
这不,麟德殿外放有两个箩筐。凡是进去的官员都要朝里面扔下一本或是两本奏章,装满之后就会有太监抬到不远处的翰林院。在那里,内阁大臣正在翻阅。
才进去不过二十来人,箩筐就已经装满,两名太监手脚麻利的抬下去。等候良久的几名内阁成员,相视一眼笑笑道。
“看来今晚不少人都要倒霉咯。”
说这话的是李庆远,他这样说不过是在自我安慰罢了,谁又会知道这些奏章里有没有弹劾自己的呢。
代海文作为首辅,自然有些本事。
“李大人这是话里有话啊,今晚就只挑在大牢里的那几位吧,别让陛下在大过节的都龙颜大怒。”
李庆远闻言,心领神会的点点头。云清弯腰翻开一本奏章,草草扫一眼就扔在一边,接着弯腰下去拿第二本。
麟德殿外的箩筐满了又满,直到翰林院里的代海文有些坐不住了,这才知道已经全部在这里。
看着满满十大箩筐的奏章,代海文和云清相视一眼。无奈的笑笑,看来今晚注定不会是一个热闹的中秋佳节。
代海文和云清稍作整理,然后就让人前来抬着两箩筐去大殿。所有官员的目光都在箩筐里,胆小之人还‘咕噜’地吞下口水。
萧广予发现老四脸色惨白,看来也是被这些奏章给吓着了,用手肘捅捅他道。
“放心吧,这两堆你也没咱兄弟几个。”
老四似乎是不太相信,轻言问道。
“三哥,你这么确定?”
很坚定的点着头,萧广予在老四耳边悄声说道。
“今天是中秋,父皇怎么可能让他自己蒙羞?”
太子在萧广予左边,自然是将这话听见,也安慰起老四。
“放心吧,不仅没有咱们几个,就连在场之人估计也没有,这两大箩筐或许都是大牢里那几位的。”
一听没自己,老四顿时就放心不少。不过嘴上却不会对太子留情,自己是如何进的大狱他还没忘呢。
“又没问你,是吧三哥。”
就在兄弟几人在窃窃私语时,一声高唱。
“皇帝陛下,皇后娘娘驾到。”
大家这才闭嘴,跪在地上伏拜皇帝皇后。
“众卿平身。”
随即代海文出例说了些毫无营养的开场白,接着就是皇帝敬谢百官,百官也得敬皇帝皇后一杯酒。
最后,则是今晚的重头戏——两箩筐的弹劾奏章。
“想必今晚还有哪件事,诸位臣工也都知道吧?”
建兴帝在上首缓步来回走动,时不时瞟一眼下面的大臣。见所有人都低头不语,很满意这种氛围的皇帝接着说道。
“这两大箩筐都是弹劾谁?是哪些人所写。你们应该心里有数,同样,朕也有数。”
说完就朝代总管点点头,没过一会儿安静的麟德殿就能听见外面传来许多铁链碰撞声。殿内众人纷纷回头看向门口,沉重的铁链让为首的人跨不过门槛。
太子此时异常揪心,建兴帝居然让文相于走在最前面。
“来人,扶他一把。”
听见建兴帝的旨意,太子恨不得马上过去背自己外公过来,可御座上的人又让他十分害怕。
等十几人都来到大殿跪在地上时,殿内更加安静。
“给他们每人一杯酒。”
太子以为这是建兴帝赐的毒酒,差点就要出来求饶。好在萧广予在旁人所不能察觉间将他拉住,轻言道。
“那不是毒酒,父皇只是想敬你外公一杯。”
闻言,太子这才有些放心,不过头上的汗水却未曾少去半分。
“朕,敬你们一杯。”
这话自然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