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郡县西域(下)(2 / 4)

重生朱棣之子 步惊俗 6615 字 2022-05-30

。一直到父皇击败阿鲁台,荡平漠北的消息传到西域之后,这些部落头领才望风而降。”

“由此可见,这些部落世袭贵族荒淫无耻、不学无术、奸诈反复,极善阴谋诡计,对百姓一味地敲骨吸髓,却不善加治理,否则西域也不会乱这么多年,百姓困苦至今。”

“若朝廷念在他们选择了臣服,允许他们担任世袭的卫所指挥或千户,那么假以时日,待其部落发展壮大之后,必然会生出二心,而成养虎为患之局面。毕竟,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齐泰听到这里,心中陡然一惊。

他知道朱高煦说的没有错,西域境内各部头领狡诈阴险,今日见明军战力强大臣服大明,明日若帖木儿国崛起,必然又会投降帖木儿国。

朱棣与殿内众臣听了朱高煦的这番话,同样产生了新的想法。

尤其是朱棣,他已经想到了祸乱大唐王朝的安禄山与史思明就是唐玄宗养的老虎。

“至于免收西域原住民的田赋或商税,并补助农具等让利于民之策,就目前来看,当然是利于稳定民心,恢复生产的。可是,若朝廷长期对那里采用此优待政策,日后他们难免会把这种优待当成是理所当然。只要朝廷开始收税,必然会激起民变,从而再生动乱。”

朱高煦接着道:“不仅如此,补助农具,修路修渠等,是需要花费国库银两的,可朝廷却不对那里征收田赋或商税,这对大明腹地的百姓来说,极不公平。父皇,依儿臣之见,可减免西域三年赋税。三年之后,一切规制再恢复到与大明腹地相同。”

“总之,儿臣认为,从汉唐治理西域的故事可知,对于西域之地,只能采取移民戍边和屯兵屯田戍边之策。等将来那里的汉民数量增加到数百万的时候,儿臣相信,届时西域也就不会是大明的边疆了,而是会成为现在的腹地。”

朱棣颔首道:“好!好一个会成为‘现在的腹地’!”

“陛下,太子殿下深谋远虑,若不是殿下察觉到不妥,将来朝廷采用臣献的计策,必然会酿成大祸,臣思虑不周,请陛下责罚!”

齐泰躬身出列,跪地叩首道。

朱棣道:“齐卿也是一片报国之心,朕为何要责罚?起来罢!”

“谢陛下。”

待齐泰起身退回班序后,朱棣看向殿内众臣,高声问道:“太子对齐卿的三策进行了补充,朕觉得可行,诸位以为如何?”

“陛下,臣无异议。”

吏部尚书张紞率先答道。

礼部尚书郑赐道:“陛下,太子深谋远虑,老成谋国,对于太子补充之策,臣表示附议。”

“陛下,臣也附议。”夏原吉、卓敬先后出声道。

就这样,朱高煦提出的几点补充,得到了满朝文武的一致通过。

“既然无人再有异议,那郡县西域之事,就这么定了。”

朱棣对本次议论做了最后的定论。

他顿了顿,看向方孝孺、黄淮等内阁顾问,吩咐道:“内阁结合太子与齐泰所献之策,替朕草拟一份治理西域的方略。”

“臣等领旨。”方孝孺等人齐声道。

散朝后。

会同馆。

“各位使者,现在大明皇帝陛下已经撤了王景弘巡洋正使的职务,让他赋闲在家。可见已是天威震怒。”

渤泥王半躺在床上,轻轻咳嗽了一声,接着缓声道。

柯枝国使臣道:“是啊,让人摸不着头脑。”

“若王景弘不再担任国使,大明对外的国策恐怕会改变,我等小国该如何是好?西洋岂不是又要乱了?”

满剌加使臣接话道。

渤泥王道:“这都是让亚烈一事搅合的,王国使不能换。这些年,正是大明船队日夜航行海上,强不凌弱,大不欺小,才有如此安享太平的局面。若换了国使,对外政策一变,整个西洋必将再次陷入混乱,我们便无法在海上与各国和平贸易了。”

柯枝国使臣道:“渤泥王说的对,我等应力争大明船队不更改主帅。”

“让大明不改变友善万邦的国策,才是最重要的。”满剌加使臣道。

渤泥王道:“因此,我愿以弱病之身,与诸位一同去求见大明皇帝陛下。”

半个时辰后。

本想去求见朱棣的渤泥国王,竟然在房间里见到了朱棣。

“陛下。”

渤泥王作势就要起来行礼,并用标准的汉语说道。

“你有病在身,请勿多礼,快躺下。”

朱棣扶着渤泥王躺下后,解释道:“朕听说你病了,刚下朝就过来看你,刚才怕打搅你休息,才没有让人喊出来。”

渤泥王挣扎着坚持行礼道:“小王怎敢悖礼不尊?”

“无碍,朕散朝后,刚得到禀告,来迟了。”朱棣接着解释道。

渤泥王道:“陛下言重了,小王偶感风寒,岂敢劳动陛下万乘之尊。”

朱棣坐在床榻边,宽慰道:“你们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