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儿臣就在想,若朝廷趁机出兵占领哈密,并以哈密为根基,攻略西域的话,该如何布局与实施具体的方略。”
朱高煦道:“经过这几日的深思熟虑之后,儿臣想到了一套不算成熟的方桉,请父皇斧正。”
“且试言之。”朱棣抬手道。
朱高煦道:“第一阶段,增兵辽阳、大宁、开平、宣府、东胜、宁夏等七个军事重镇,将此七大要塞作为抵御北元的前沿阵地。同时,命宋晟率兵攻下哈密,驱逐亦力把里的边将那拿哈与脱脱祖母。”
“第二阶段,北元必然不会坐视朝廷增兵七大要塞,一定会伺机出兵。因此,在增兵北疆时,当配以重达千斤的新式火炮,让草原人尝一尝新式大炮的威力。”
朱棣听到这里,打断了朱高煦的话,问道:“你说的‘新式大炮’,可是重达千斤的双轮车载大将军炮?”
“父皇英明,此新式火炮,正是叁个月前兵仗局改进的车载将军炮。”
朱高煦回答道。
朱棣想起了那个威力巨大的新式火炮,抚须点头道:“你接着说。”
朱高煦道:“届时,北元受慑于新式火炮的威力,必然会有少股或多股部落来降,即便无人来降,我大明官兵也可趁机将边防线朝前推进,加以筑城,再配以车载火炮,以为警示。如此,便可为加固七大要塞争取时间,稳住北疆将成为可能。”
“之后,令宋晟率兵在哈密兴修水利、屯田积谷。再从兵仗局调去工匠,在甘州设立制造局,制造火器,包括火炮,以此加强西北边防实力。”
“父皇,儿臣了解过哈密的地理环境,在那里屯田的话,一年收获粮食五千余石不成问题,基本上可以解决朝廷在哈密驻军的半年军粮所需。”
朱棣发出“嗯”的一声,表示在认真听。
朱高煦补充道:“第叁阶段,发兵西域,消灭西域境内一切不愿臣服大明的势力。”
朱棣颔首道:“朕听出来了,数日前,朕在武英殿召集众勋臣商议攻略西域之事时,你就是这个论调。”
“父皇明鉴,对于攻略西域,儿臣目前依然坚持这个叁步走的战略。”
朱高煦直言道。
“这的确是一个老成可行的方略。”
朱棣不得不承认道。
他顿了顿,接着问道:“你觉得,朝廷应该如何布局,才能一鼓作气,消灭西域境内一切不愿臣服我大明的势力?”
“禀父皇,儿臣虽然认真思考了朝廷出兵荡平西域境内不服势力可能会面对的问题,但对此儿臣心中仅有一个大略的方向,还不算成熟。”
朱高煦答道。
朱棣鼓励道:“且试言之。”
“父皇,儿臣认为出兵荡平西域内的不服势力,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筹措军需物资。第二步,出兵。”
朱高煦道:“征西大军的兵马贵精不贵多,当轻骑兵为主,辅兵战力要跟上,以求作战时速战速决。因此,在转运军需物资方面,儿臣认为,可以照搬支持宋晟的那叁条辅助路线。”
“而且,有宋晟提前率兵在哈密兴修水利、屯田积谷,以及朝廷提前在甘州设立的制造局制造火器、火炮等军械,基本上在朝廷发兵西域时,可以解决征西大军前几次出兵的辎重粮草。”
他之所以没有提到军饷,是因为目前大明的兵制仍以卫所制为核心。
在卫所制度没有崩溃之前,大明朝廷养兵百万,确实是不费百姓一粒米。
因为明代的卫所兵制,实乃吸取中国历史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
军士在营,分成守备和屯田二部分,比例不定,按时轮流,屯田固定上交粮食,以供给守备军及官吏,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
正因如此,在洪武二十五年时,大明的军队人数高达一百二十万人,而当时全国人口才六千多万!
根据《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朱棣第一次北伐,包括后勤人员在内,实际动用人数是十一万四千人。
这次北伐,仅仅首次运送的军需粮草,就用了叁万辆大车,整整运输了二十万石粮食。
朱高煦接着道:“至于在军事行动方面,儿臣认为要先北后南、缓进速战。”
朱棣问道:“何为‘先北后南、缓进速战’?”
“回父皇,所谓‘先北后南’,即先安定天山以北的地区,但不急着攻取亦力把里城,之后再进军天山以南的地区。”
朱高煦答道:“大明收复西域,重点在打垮西域境内各方不服势力,而那些势力主要集中在水草丰美的伊犁河谷一带,在天山北方的实力比较薄弱,朝廷官兵进军天山之北的阻力较小。”
“不错,言之有理。”
朱棣颔首道:“拿下别失八里城还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因为此城是前元的北庭都元帅府。从地理区位上讲,攻下北庭,也可为进一步拿下伊犁河谷创造必要条件。”
朱高煦接着道:“缓进速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