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古诗词,除了遵循平仄对仗押韵以外,还要做到以下三点。我认为,这三点是很多教科书上不曾提及的。这三点就是诗词创作的千年秘籍。只要你遵循它,诗就会灵气充盈,诗格不凡。我把它概括成了三个字或叫三句话:一是顺,二是空,三是核。也可把它称为唐诗三昧。理解了此三昧,就掌握了写诗的大意,写任何诗都能一通百通。下面我把这三个字作以详细解释:
一曰顺,句法太极图式:诗歌是有句子组成的,句子是讲求结构的。我发现了经典唐诗的又一显著特征,即凡是著名经典唐诗联句句子之间的对偶关系都是以天地相对、或上下相对、或以先后相对的,构成了一个太极图式。对此,我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加以概括,题目是《论写古典诗词联句句子之间的对偶关系》:
首句抬头先唱天,
次句坠落地平线
一上一下麻雀飞,
诗作横卧天地间。
以下是我对几首著名经典唐诗联句句子之间对偶关系的分析,诗要一上一下地形成跳跃,频繁跳跃才能给读者带来呼吸的顺畅、心灵的变化与情绪的愉悦。比如:
李白的《静夜思》:
窗前明月光(天),
疑是地上霜(地)。
举头望明月(天),
低头思故乡(地)。
李白的《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上),
千里江陵一日还(下)。
两岸猿声啼不住(上),
轻舟已过万重山(下)。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上),
烟花三月下扬州(下)。
孤帆远影碧空尽(上),
唯见长江天际流(下)。
李白《将进酒》首联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地)。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天),
万条垂下绿丝绦(地)。
不知细叶谁裁出(天)?
二月春风似剪刀(地)。
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上),
处处闻啼鸟(下)。
夜来风雨声(上),
花落知多少(下)?
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上),
一行白鹭上青天(下)。
窗含西岭千秋雪(上),
门泊东吴万里船(下)。
杜甫的《绝句》
迟日江山丽(天),
春风花草香(地)。
泥融飞燕子(天),
沙暖睡鸳鸯(地)。
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上),
万径人踪灭(下)。
孤舟蓑笠翁(上),
独钓寒江雪(下)。
王坤《悯农》:
锄禾日当午(上),
汗滴禾下土(下)。
谁知盘中餐(上),
粒粒皆辛苦(下)。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天),
黄河入海流(地)。
欲穷千里目(天),
更上一层楼(地)。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天),
草色遥看近却无(地)。
最是一年春好处(天),
绝胜烟柳满皇都(地)。
这种结构的诗虽在读者的对面,却时空了远,给人以天上人间的立体感觉,自然带来了仙气与神气。
这种两句之间天上地下的对仗包容了无限的风光。还比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一会桃李,一会江湖,忽而风,忽而雨,上面酒,下面灯。感觉容量很大,变换无穷。
这种结构的古典诗词,最早是由以李白为首的主创的,是他们接触了《维摩诘经》之后创作的。我把它们称之为“维摩诘经体诗”。这一点,无论中国文学史,还是教科书,都不曾提及过。写诗,搞清这一步很重要,它是解决文字顺不顺的问题,顺了才会美,顺就是美。否则,你的诗从文字上就没有搞顺当,犬牙交错,参差不齐,一塌糊涂,怎么会美呢,怎么能叫诗呢。这种形式的诗作有一个显著特征,它像一颗晶莹剔透、光芒四射的巨大钻石屹立于天地之间。它是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