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改弦更张三宝聚气 阴盛阳衰少妇持家 (女主上线中)(1 / 2)

入了襄阳城北拱宸门往南,有条十里长乐街,是襄阳城最为繁华阜盛之区。

长乐街两边,密匝匝挤了成百上千户商家,大到楼阁恢宏、雕饰华美的上档子酒楼会馆,小到那些平头矮脚、独门独户的铺子作坊,一溜儿攒聚在这水青石砖铺就的平整大街上。长乐街的南端接着汉水北岸,翻过断澜桥便是城南,乃是襄阳诸司衙门与豪门高第之所在。拱宸门与断澜桥,一南一北两大关钥,牢牢镇锁住这十里长街的财富气运,被阖城百姓视作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说来也巧,但凡来到这长乐街上置办产业的,就算过去是惨淡经营、门庭萧条,一挪到这条街面上,立时财运翻转,生意蒸蒸日上。因此,凡是襄阳百姓,无不以在长乐街有一爿店铺为傲,襄阳的王公贵胄、戚畹豪强们也纷纷趋之若鹜,来此大肆并购扩张,广开财路。长乐街上的地段,也由此成为襄阳城里寸土寸金的宝地,甚至可与北京的棋盘街、南京的旧秦淮一争高下。

长乐街南端坐落有一处酒楼,原是明宣宗赏赐给弟弟襄王朱瞻墡的王店。王店传至嘉靖年间,因当时的襄王薨逝无子,朝廷恩敕由襄府远支——镇宁王朱祐檽暂理襄府事。不想这位襄府宗理竟是个钱窟窿里翻筋斗的人物,非但没有缮治府事,反而想方设法地将王府财物据为己有。他收受了当时一名大皇商的重贿,将王府的好几处资产低价盘给了这名皇商,其中也包括这处王店。皇商盘下这家店后,又转手腾给一家外省的商人。外省商人便将其修葺一新,拟定字号,辟作一座豪华酒楼。没几年,镇宁王便被皇帝褫夺敕封,但这处酒楼已经无法收回,归于民间所有。其后历时百年,至崇祯年间,这家酒楼虽数易其主,生意却一直长盛不衰。

这家酒楼的现任东家,是一对年轻的夫妇。男的姓易,排行属九,人便称为易九爷;女的娘家姓钟,闺名郁娘。这对夫妻自称是张家口人氏,原本从事皮货马匹贸易。几年前,他们二人南下襄阳,看中这爿酒楼,便不惜万金,从当时的东家手里买下。之后,这家酒楼便改弦更张,撤下了原先的字号牌匾,改称为“雕花酒满楼”。

这“雕花酒满楼”的名号,可谓一洗尘俗,不落窠臼,说起来还有些来头。原来,这酒楼易主之后,便开始以“三绝”著称于襄阳:

这第一绝就是“雕”。新主入驻后,将原有的木石砖雕尽数斫去,又花重金从云南一带购进臻品,重加髹漆,里外翻新。整座酒楼,从飞檐础柱,抬梁穿斗,到歇山转角,天花雀替,无一不是精雕细琢,錾工考究。值得一提的是,这酒楼面阔七间,进深九檩,上下五层,层层雕妆,间间镂饰,虽周密紧凑,镂刻繁复,却又疏密有致,不流于俗丽,就是万历朝的雕刻大师陆子冈到场,恐怕也要叹为观止。

第二绝则是一个“花”字。对于这个“花”的含义,襄阳城里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人说,雕花酒满楼的老板从京城请得一位莳花高手,在楼中广植花木盆景,春日之牡丹、海棠、芍药,夏时之荷花、茉莉,秋天之菊、桂,乃至冬令之梅、山茶,四季繁花都能被他集于一庭。如此一来,这酒楼便能时时姹紫嫣红开遍,各种争奇斗艳,大放异彩了。也有人说,所谓的“花”,说的是楼中所蓄如花似玉的酒女和歌舞名伎。有的人甚至认为,这个“花”字,指的其实就是酒楼里面那位风韵动人的女主人钟老板。

最后一绝当然是这“酒”字。如果说这“雕”是清韵之物,非文人清客不能赏,而这“花”是风月之渊,乃纨绔膏粱所与嬉,那么这小小一壶酒,却要囊尽天下,无论清流浊流,庙堂江湖,都少不得要沾一口酒,迷醉其中。当家主人深知酒的品质高下,乃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早年便练就了一套甄别酒品的本事。这坛子酒用的什么糯米、麦曲,汲的什么泉水,贮藏了多长时日,密封如何,这家主人一尝便知。因此,酒商们也无人敢欺骗于这家主人,供给酒楼的都是最为甘美醇厚的酒种。正是如此,这家酒楼也最能满足襄阳人那挑剔的味觉和嗅觉,人们为一品这天之美禄,莫不呼朋引伴,云集于此。

这雕花酒满楼之“三绝”,一传十,十传百,声名与日俱增,竟使偌大一家酒楼,日日夜夜宾客盈门,笙歌不绝。三五才士佳人来此弄花赏月、吟诗作赋;一班浮浪子弟来此呼卢喝雉、眠花宿柳;四方鸿商巨贾则在此善舞长袖、操奇计赢。一时间,红男绿女,牛头马面,儒释道侠,魑魅魍魉,纷至沓来,他们各有各的神通,各有各的归处,一个个夸多斗靡、豪掷千万,直使这酒楼成了一座销金炊玉的魔窟。

除去这酒楼本身不说,这背后男女主人的真实身份和关系,在襄阳百姓看来,似乎也是一团迷雾。男主人易九爷,不知其真名为甚、年岁几何,也几乎不出现在任何公共场合。人们只知道这位易九爷年纪轻轻便身患痨病,加之腿脚不便,因此多居于幕后,很少出来视事。生意上的一应事务,都是由女主人钟郁娘出面打理。这钟郁娘在生意场上是个兔精儿,江湖人称“钟老板”;论容貌,也算是个难得一见的美人儿:天生得一副玲珑清秀的鹅蛋脸,凤眉下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