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较大、保存较好的岩庙之一。据元代碑文记载,此岩为玄帝(即真武帝)修炼之处,后得道飞升,被封为“玉虚师相”而得名。现存建筑系晚清重修,**真武像及左右侍从、五百灵官,均为清同治年间重修。
太子坡
相传真武在磨针井受老妇点化后,重新入山修炼,曾在此居住过,故观名“复真”,为武当八宫二观之一。初建于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清康熙时重修,1985年修复原貌。道观建于陡峻的山坡上,故又名“太子坡”。现有殿宇2000平方米,是武当山上较大的建筑群,这里背山临谷,风景优美。门额上刻有“太子坡”三字,进门后有长里许的云墙依山而筑,沿着山势逶迤起伏,名“九曲黄河墙”,经过四道“天门”,才进入院中,院内有祖师殿、龙虎殿、皇经堂、五云楼、太子殿等建筑。五云楼结构奇特,一根木柱支撑十二根横梁,故有“一柱十二梁”之称,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绝作,全国未见有相同的构造。最高处为太子殿,内供真武童年塑像,殿前有观景廊,在此可远眺金殿,纵览群山。
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方圆100余千米,高峰海拔1800多米,为邛来山脉的分支,北接岷山,连峰北绝,山林青翠,景色青幽。人们解释青城山名称由来,所用最多的说法是“青翠四合,状如城郭,故名青城”,这显然与青城山的自然植被、山体形态有密切联系。
青城山是邛崃山脉南段的东支,地质构造复杂,奇峰叠嶂、幽谷深潭、古洞苍岩纵横其间。这里属中亚热带四川盆地湿润气候区,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雨量多,湿度大,常为云雾笼罩,满山林木葱茏,四季青翠。山上花卉资源丰富,观果、观叶植物繁多,盛产野生药材,在追求质朴、崇尚自然的道家眼中,这样的自然环境无疑是一处洞天福地。这里的道观亭阁多藏于绿荫丛林之中,或隐或现,意境幽深。青城山以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幽古清雅博得“青城天下幽”的美称。
2000年11月在正于澳大利亚凯恩斯(Cairns)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四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全会上,青城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青城山前后山景点
建福宫
建福宫位于青城山丈人峰下,原名丈人祠,因宁封丈人而得名。始建于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宋时,朝廷赐名“会庆建福宫”。据说这个名字典出古谣“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今天的建福宫为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门额“建福宫”三个大字,是1940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两旁有联曰:“一楼和气看山笑,半榻禅心印月明。”进入山门,正殿有宁封子及杜光庭塑像,两侧是清代壁画。后院有两棵百岁古松,枝繁叶茂,老态龙钟。后殿内供有太上老君、东华帝君及王重阳塑像。楹柱上,还悬垂着长达394字的长联,为青城一绝。
天然图画
从建福宫拾级而上,经雨亭、天然阁、怡乐窝、引胜亭,便来到了天然图画坊。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清代亭阁,雄伟的牌坊矗立于长长的石级之上,地势极为险峻。天然图画坊,建于清光绪年间,为重檐歇山式木穿斗建筑,面阔三间8.35米,进深2.8米,高6.3米。天然图画坊贵在天然,放眼望去,远处龙居、天仓、乾元诸峰堆绿叠翠,葱葱茏茏,近边白鹭戏水,云雀翻飞。卢光表在《游青城》一诗中这样写道:“孤峰峻极插苍穹,出处惟余一径通,树色万重山四面,游人都在画图中。”
玉清宫
丈人峰后,有两座小山连袂而立,形成一个马鞍形,就在这马鞍形中间的山沟里,座落着一座道观,这就是玉清宫。殿有两重:纯阳殿供奉的是吕祖、丘祖;下殿供奉的是宁封丈人和药王孙真人。孙真人即医圣孙思邈,相传他晚年曾居青城,并在此完成了《千金方》。
圆明宫
丈人峰后有两座拔地而起的山峰。一称元宝山,因形如元宝而得名;一称木鱼山,山坡上建有供奉圆明道母天尊(即斗姥)的圆明宫。这里孤峰独秀,石径通幽,一年四季,纤尘不染,较其他道观更显宁静。道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宫门两侧,翠竹作篱,青松相伴,有楹联云:“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进入山门,中路有三重殿堂。依次为灵祖殿,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斗姥殿,供奉北斗众星之母——圆明道母天尊;后殿,供奉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御神。殿堂布局依山走势,错落有致,重檐叠阁,独具风韵。
五洞天
五洞天位于朝阳洞到常道观之间的路上,是青城山又一幽静去处。
天师洞
天师洞又称常道观,是青城由最主要的道观,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相传东汉末年,天师道创始人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