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帝王,无心。人寿几何?逝如朝霞.时无重至华不在阳.(6 / 12)

县),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丰富的旅游胜地。武当山是鄂西主要山脉之一,在汉水南岸,属大巴山东段分支。起自陕鄂边境,止于襄樊市南,呈西北——东南走向,长260余公里,海拔1000米,总面积312平方公里。它背依神农架,面对丹江口水库,奇峰嵯峨,溪谷幽深,植被繁茂,道观林立,景象万千。

武当山古名太和山,又名玄岳、太岳,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有“道教第一名山”之称。山上祭奉“真武大帝”,称为“非真武不足当之”,故名“武当”。全山方圆400公里,故有“八百里武当”之称。

群山逶迤的武当山,是集幽、奇、秀、美为一体的道教名山。胜景有72峰、36岩、24涧、11洞、3潭、9泉、10池、9井、10石、9台。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如金铸玉雕的宝柱雄刺苍天,素称“一柱擎天”。

武当山四季风光不同,景色各异,春天山峦滴翠,繁花似锦;夏日风雷激荡,云飘雾绕;金秋林疏叶红,满目清新;冬季银装素裹,冰柱撑天。这些胜景古人称之为“动八景”和“静八景”。登峰远眺,群峰犹如繁星点点,丹江水库犹如一面明镜。

武当山人文景观宏伟壮丽,素有“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之说。在古均州城至金顶70公里的建筑线上,建成了8宫、2观、36庵堂、72岩庙、39桥梁、12亭台等建筑群,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这些建筑均镶嵌在峰峦岩洞和奇峰幽谷之中,布局巧妙,规模宏伟,技艺精湛。

武当山主要经典

琼台三观

琼台三观位于武当山天柱峰东南麓大约8公里处。三观在元代时称为琼台宫,明清时又修葺扩建,有道院24座,庙房数百间。至光绪时曾重建过部分庙房。

三观建筑物均利用地形特征,各以中轴线进行对称布局,显得合理而严谨。琼台上观今存遗址,占地3600平方米,尚存石雕玄武像和明雕。琼台中观现存石殿、正殿、配房14间,建筑及遗址占地1.5万平方米。石殿建于元代,坐西朝东,石墙厚近1米,面阔进深一间,建筑面积18平方米。正殿建于清代,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硬山顶,清式屋架,前为廊,后封檐,面阔3间13米,进深近10米,通高11米。琼台下观现存正殿、配殿等13间,建筑面积571平方米。

琼台周围群山排云如幡盖之状,松竹梳风有琴瑟之声,峰岩藏幽似游仙之宅,确是人间仙境。

玉虚宫

在武当山主峰的西北,离武当山的大门——玄岳门约4千米,是当年大规模营造武当山的大本营,故俗名又称老营宫(一说是因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曾在此扎营)。“玉虚”之名则来自玉帝封真武的“玉虚师相”。此宫在八宫二观中是规模最大的一个,拥有大殿、启圣殿及一大批堂、祠、坛、庙等建筑2200多间,前后崇台迭砌,布局严谨,轴线分明。宫城由外乐、紫禁、里乐三城组成。外乐城有城门三道,居中的紫禁城则有城门六道,门前有碑亭两座,内立鳌碑,碑高达9米以上,鳌身长约6米,碑额雕有蟠龙,重约80吨。宫内果园,曾有当年五百道兵的校场。再往前行便是里乐城门。城内殿宇邻联,有前殿、正殿、父母殿。出里乐城东门有龙井,现存龙雕开栏依然完好。清乾隆十年,玉虚宫惨遭火灾,1935年又逢洪灾,宫内淤泥积压达10万余立方米。1994年以来,在经过大规模的淤泥清理工作后,里乐城、外乐城、十方堂等一批文物遗址得以重见天日,昔日淤积的宽8米的古玉带河现已流水潺潺。

玄岳门

玄岳门位于武当山北麓,丹江口水库的南侧,是登山神道的起点,俗称“仙门”。是一座三间四柱五楼式的石雕牌坊,高20米,宽13米,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上刻“治世玄岳”四字,系明嘉靖帝亲书,意为“以武当玄岳之道来治理天下”。石坊刻有仙鹤游云、八仙迎宾等图案,雕工精细,为明代石雕艺术的精品。

磨针井

磨针井是传说中真武太子在此遇老妇感化,重新入山苦修而成正果的地方。相传当年净乐园太子真武来此修道,起初因意志不坚,欲下山返俗,行至此,遇一老妇在井旁磨铁杵,甚感好奇,问其何为?老妇答道:欲磨成针。真武更是不解,问道,如此粗的铁杵如何磨成细针,老妇乘此点化道:“铁杵磨细针,功到自然成。”太子听后顿悟,遂返身上山,重新修炼,最后终于得道升天,成为“真武大帝”,磨针井也因此而得名。它初建于明代,后毁,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主建筑为三间正殿,内供真武青年时坐像,四壁饰以真武修道故事为内容的壁画。殿前竖有两根铁杵,约碗口粗,高半米余,象征老妇所磨之杵。殿旁有方亭一座,内有一井其上龛置铁铸的老妇磨杵像。此亭重檐雕饰,造型秀雅,别具一格。

玉虚岩

玉虚岩为武当山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