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第一个女作家(续)(2 / 2)

咱村的那些人 院丁 3707 字 2017-10-25

事情。

1974年5月7日

猪留地的事情,过去这么久了。上边也没人来追查这个事情。虽然王绥山当时就说他承担全部责任,可真出了事能叫他一个人扛吗?现在不少村都分了猪留地,人们走村串乡借粮食的人少了。不少人吵着要是把地都分了就好了。这可不是一个好苗头!

。。。。。。

1974年12月8日

王绥山又出新招了,他要各队都搞起实验田,只种棉花,说到了就是要解决群众吃油的问题。他跟我说我表示不反对。说实话在他面前我成了一个小脚女人。他冒险干的几件事都没出啥大问题,这次试验田的事就变通干下去吧。

1975年4月3日

现在集市上捣鼓东西的人多了,公社也没派人专门去抓。看来政策是要松动了。这个不好说。

在张居文的日记中还有大量的篇幅记述了自己弟弟要求办粉坊时,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他说,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在自己家人身上开这个头。他甚至说,要是别人要干这是他可以给老王这面子。但居武不行。逼走居武他心里觉着有愧,但他觉着这样做是正确的。王老汉离开村里去上班时,那一番语重心长的交代,彻底颠覆了他思想上的那些条条框框。村里的大礼堂建设可以看做是张居文对心中社会主义大厦的的描绘。下了工,喝了汤,人们搬着小凳子来到礼堂看着他们在三村五村也不曾见到的大电视,心中怕是也充满了幸福感。大丁说王老汉,懂经济。什么是经济呢?拆开来看,经是经营,济是什么?其实济是经的目的,即使要搭建一个大的实体。水挡不住,沟隔不断的的东西。张居文的思想是真的解放了吗?大家后来都说有点够呛。集体刚有了一点积累,如果用于再生产,那真是先走一步,把握住了历史机遇。当时的中国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他们那时建立的很不起眼的小作坊后来大都成为现代企业的雏形。可张居文盖了一座大礼堂引来阵阵喝彩声。不到三十年那红极一时大厦,变卖给了咱村的一个农户拆了盖了房子,只剩下了一个门面后来圈在了私人的院里。这其实不算什么?那大礼堂的门面是一色的砖墙倒也坚固,屹立风雨看日出自成一道风景。现在人们走过孙小档主政过的管理区,当时只是青砖起的框架,土坯填心的共产门。而今屹立不倒占尽风水。

张居文后来也跟上形势,在各个生产队抽出一百亩土地栽种了本村的苹果园。苹果苗小的时候,苹果空挡里的地还能种。于是家中有劳力的人就纷纷承包,种了红薯打粉,没包上的人急红了眼。这样村里吵吵嚷嚷的事就没断过。张居武回到村里,劝大哥离开咱村里。去他的贸易货栈掌管,不要在村里生这没味的气了。谁知张居文把弟弟一顿呵斥,甚至说弟弟只顾挣钱,什么都不顾。张居武倒没说啥,居武媳妇可听不下去了。问大哥道,你让居武顾什么?现在大家不都顾钱么?还又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张居文狠狠地答道。张居文媳妇满手是面,赶出来劝和。居武媳妇拉了居武撂荒而去。

后来有人说,要是当年张居文拿着修大礼堂的钱和弟弟和股办粉坊结果会咋样?就有人立刻说,你那是胡说哩!那弟兄俩本就尿不到一个壶里去。又有人说,要这样说王串子倒和居武是一个套路的。可惜那时王串子老了!听说那是人家王串子就支持居武,人家是不愿和张居文生那闲气才算了的。

苹果就要开始挂果了,承包的事一直定不下来。很多人想挣钱,可没那多的本钱。于是就私下说还不如分了去种。见自己的想法没人理睬,就有人下了手砍果树。于是张居文又组织人看护果树。抓住了人大家面面相关都不想管。张居文就找上门去理论,生得不是气哩!终于以七年五十万的价格承包了出去。第二年临到苹果熟了,早有人放出风去要捣乱。张居文又组织人包围胜利果实。。。。。。收了承包费,张居文又召开了村民代表会议后,要修小学校,而且要盖二层楼。群众议论纷纷,有一种意见说应该用用限资金去发展苹果生产。第二年小学楼是开始动工兴建,可就是有人捣乱,割电线,摸钢筋,生得又真不是个气哩!眼看着教学大楼就要竣工,张居文眼前一黑倒了下去。

张居文死后,有人传言居武要回来干支笔部书记哩!后来一直没有真动静,就知道那是居武发狠话哩!接着居武把大哥一家陆续接到了城里

张居文的儿子还是回到村里,在靠近好水源的村西头办了一个现代化的粉条厂,不少超市的架上都能见到咱村粉条厂出的粉条。

在王莹的笔下,还写了咱村的一个拥有短暂风光的人物。这个人现在村里很多人都不愿提及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