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第一个女作家(续)(1 / 2)

咱村的那些人 院丁 3707 字 2017-10-25

对于张大贵就是她姥爷的事,王莹就是不愿过多的提及。尤其是王家和张家的关系。在小说里她描写过一个土地主的发迹史,八成就是写张大贵的。她写的一个情节就很对得上张大贵,张大贵剥削佃户不假,但张大贵是一个种田的好手。尤其是种萝卜。人们清楚地记得,有了自留地之后,张大贵的小儿子中的大萝卜在全村叫了好。冬天了,他还抽空给萝卜松土。他说爸爸说了,冬凌响,萝卜长。姥姥家后来变成了劳动群众,但却是村里最困难的家庭。王莹的小舅舅结婚,王老汉公开给拿了钱。爸爸妈妈更是全力相助。张王两家不再隔着一条河,而是同住一座山。

孙小档从调到农场之后,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先开始还干干农活,后来就是倒背着手到处转转。后来据说得了骨节痛病,每天都得喝不少酒止痛,阴天下雨更是难熬死了。再后来孙小档就回了村,孩子们大部分都在村里务农家庭状况都一般。孙小档的酒钱有时就会断顿。村里的代销店中经常有孙小档的挂账,多了人家就去向他的儿子们去讨。先开始孙小档还提着酒瓶子四处转悠,和旧时的熟人们插科打诨,随缘胡说些陈年往事打发日头从东山到西山。再后来腿跑不了了,每天就威在稍门前的门墩石上和过往的人们打招呼。到最后经常人们看见孙老汉坐着坐着就睡着了。小翠就喊人把她那死老头子半拖半拉回去。最后孙小档出不了门了,没几天门上就挂起了白幡。孙小档的葬礼平平常常,哪有翻身做主人时的那番光景。乡政府也派民政员来了,对家属做了慰问,致了简单的悼词。只有咱村小能人写的那副对联至今萦绕于怀。上联:也曾为革命轰轰烈烈管理区上吆喝风云。下联;只可叹晚境平平淡淡门墩石上数清来往。也有人说本来乡政府的农场是不敢把老汉撵回来的,但是后来出了事,有六七缸食油对不上数。问到老汉,孙小档坦言道,换酒喝了!

在王莹的笔下有一个人物记述颇多。那就是张居文,用王莹自己的话说,这个人离我很近。再一个感觉陪着我的生命很短。张居文到底该咋评说,这不好说。但说这个人的性格,性格中带股子轴劲,而且是带霸气的那种轴。这都是王莹小姑娘的记述。

有几件事我们是不能忘记的。张居文与王老汉搭班子期间,小摩擦是不断发生。在组织生活会上,张居文公开批评老王,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在一个就是变通执行上级指示。对张居文的批评王老汉当即表示批评的有道理有根据,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改正。对张居文王老汉却公开表扬,张居文同志是一个有公心的好同志。有人说其实张居文一直在努力学习王老汉的工作上的手腕,可生性难改,大家都有些怀疑。可据说王莹后来得到了几本张居文的生活日记,中间记述了一些这样的情节。

1970年11月4日

今天李大胡子出殡,王绥山同志从家里弄了不少吃的油泼了油泼地椒。社员们都说好。在我这里到底该怎么认识这个问题?

1970年11月7日

这两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先开始我觉得老王泼油地椒的问题是哗众取宠,讨好群众。可从这两天群众的反应来看,这个问题这样看就太狭隘了。是啊!社会主义都不少年了,群众想吃个油泼地椒有啥过分的!可。。。。。。

在张居文的记述中,很多坦言了他自己内心的矛盾。这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青年当时真正的心态。王老汉的很多做法冲击着他心中的社会主义。那是一个不吃饱饭也能革命的年代。

1972年8月10日

王钢的工作安排,从内心里讲我是不同意让他到生产第一线的。可王绥山同志就是过不了亲情这一关,生产队小队长病了,副队长代理,这是理所应当的事。谁知老王竟让他来参加会议。。。。。。

1972年8月17日

王钢这几天代理队长当的一塌糊涂,生产任务一直落后。队长重新上了岗,可他还是来开会。这。。。。。。

1972年9月4日

自己就是这样,人家年龄大了,考虑一下自己孩子的事也不为过分。我为什么就要这样呢?

1972年9月10日

今天终于违心地讲了,让王钢担任板报组组长。王绥山没表示什么。

。。。。。。

1973年6月7日

王钢和冬红的关系现在人们有议论,那天抽空的和王刚谈一下心。这本来都是王绥山自己的事,他就是不注意。思想工作不能放松!

1973年9月10日

王钢这个年轻人还是意志薄弱,两人还是搞到了一块。王绥山居然同意了,张老汉有点昏头。

1974年4月5日

王绥山居然大摆臊子面阵,这是高兴还是咋的,可中午的席面又那样平常。王青山就是一个两面手。说到了这事也怨我。当时如果我不多那一件事,他们两就没有这么多接触的机会。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