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第一个女作家(续)(1 / 2)

咱村的那些人 院丁 2285 字 2017-10-25

大家这才注意到,王老汉的眼里早已噙满了泪水。接着王老汉从他与张士敏的共守同盟,到张士敏身份败露后的最后公开遗言。最后说,张士敏是抗日英雄,那是我也是二战区的秘密情报员,这些年哪敢说。老二啊!我给你爷爷建的那个衣冠坟就是为了遮众人的眼窝啊!我是在还张士敏的舍身相救之恩啊!

王军呆住了!而后是满眼含泪,最后他埋下头小声抽泣了起来。。。。。。。

王莹上班三个月之后,省报社在全省范围之内开展了一项名为他们也是英雄的专项抢救性采访,全省共为七十四位抗战英雄正名。其中还有两位在过去是公认的大汉奸,王莹是主笔,采访组的副组长。在电视上也露了一个大脸!

第二年春天,咱村的抗战名人张士敏的墓地重修。从此王家公开给张士敏上坟。这年冬天,对台办,统战部和县委有关领导陪同一位台湾女子到张士敏的墓前祭拜。原来张士敏在失踪的几年间曾在外地娶妻成家,后受组织派遣回到家乡开展敌后杀奸锄奸活动。名号是敌后工作团,简称敌工团。回来的是他的孙女张什么来着,反正一个挺怪的名字。在她的叙述中,知道她奶奶后来随外公撤到台湾,从此断了音讯。就是今年在收看电视节目时才知道了爷爷的消息。奶奶在确认爷爷的消息后去世,终年一百零二岁。

在王莹的笔下,家乡的人个个傲然独立。尤其是老头睿智可亲,认情达练。有人就说她,你个死女子!家乡的老头都是王老汉啊!前两年王老汉走了,没出七天王大娘也走了,两个老人的葬礼是一块办的。除了大伯的祭文,王莹还独写了一段,后刻在了墓碑背后。王绥山,原来王老汉叫王绥山。一个紧跟时代的人,历经国统,抗日,解放战争,土改,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改革开放。说他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党员,并不能准确地描述这个人的内涵。但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人,一点都不为过。在他的身后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王老汉的葬礼上,大丁给他致了悼词。可看了他孙女写的碑文后记,深感后生可畏。把自己一生的札记,统统交给了这位才女。他对王莹说,共产党人不是什么离得开生活的仙家神仙,他们是实实在在的生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优点人们记得,他们的缺点人们也不会忘。我把这些东西交给你,就放下了那颗走不出反思的心。大丁离开葬礼的时候,一个表情有些异样的中年人搀扶着他。有知道的人就说这是他的小儿子。他挨批斗的那几年小儿子给人打残了,脑子不好使了。

在王老汉不愿提及的往事中,有很多事是与时代有冲突的东西,但却是成功而有效的。反过来又说成功有效就一定能做吗?什么叫出格?出的什么格?那个就是时代的局限。拯救本村的混混小七,是王老汉干的一件漂亮活。可王老汉到死也没道出其中玄机。可孙小档每一件事在身后都大白于天下。王军因为一次传奇而出名,而王老汉却因为众多不能示人的东西而成传奇。几十年的风雨不倒,究竟因何故?在王莹的小说中,有大量关于王老汉传奇的推想。走近了看看!

关于拯救混混小七。王老汉找到神汉张六,其实啥也没想好。张六的心情是紧张的,王老汉找自己肯定没好事。于是先表态自己以后肯定好好做人,不再装神弄鬼了。现在都市场经济了,跟你讨论一个问题。是职业造就了市场。还是市场呼唤职业。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张六那批神汉解放后眼看就要失业了。政府已经命令不能搞封建迷信,但人们的思想不能一天就彻底解放。因为医疗水平低下,生活资料的缺少,长期战争造成的不稳定性等等原因。人们对新的社会的深度信任感,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生活一有变故,人们就心里没底。心里没底怎能做出正确的归因,神了鬼了就来填补人们心中的空洞。神汉巫婆们本来准备洗手不干了,可耐不住人家可怜巴巴的哀求。于是冯妇打虎,旧业重抄。前天张寡妇来求张六,说孩子夜里哭得不行,求张六给摆治摆治。张六不愿意干,顺口说不用治回去就好了!张寡妇回去孩子果真不咋哭了。这就传神了!张六见了王老汉,六神全无主,逮啥交代啥。王老汉顺势说出自己的烦心事,混混小七的事你能不能给摆治一下。神汉张六想了一想,面露难色。说了句,正规的法子怕不好使。踩斜(xia)的事现在也不敢弄,这是怕。。。。。。王老汉有点着急脱口说,随你弄把这事给我摆治了!张六又不放心的强调了一句,出点事你得给我担着!王老汉满口答应。反正第七天头上,小七跪在张六的门前求张六收他做儿子,最后皆大欢喜。但张六是如何神收小七的过程。真是个谜!王莹在小说中,做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想象。她说张六在晚上,悄悄地爬到了小七栖身的东头破庙边上,点燃了迷香。过了一会,他又来到了小七的身边,把一个什么东西放在了小七身上。接着开始唤小七,和小七对了一阵话。一连四五天张六天天这样干,难怪小七第七天跪倒他门前喊爸叫妈。王莹这可能是受了心理学催眠术的启示,可究竟是咋回事谁也说不清。倒是小七后来说了一些东西,他就说有人给他托梦。托梦说张六是他亲爸,还说了当年的事,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