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村的女作家
写作就是一种回顾。在人们嘴里传颂的东西,经常是让人怀念的经典。生活中的种种谜团,或有机会破疑或没有机会见光。又有多少人会深刻的留意他呢?错了!咱村就出了这样一个奇女子。他就是王老汉的孙女,王钢和冬红的独生女儿王莹。
写作就是一种放下,合理的推想也许正是再给那些暮年换背着沉重历史包袱的老人们一些放下的机会。王莹小小年纪就语出惊人。竟然还真有些禅学的味道。在王莹小的时候,家里有一本书<反特小英雄>。上小学的时候,她就知道了原来故事就发生在咱村里,故事的主人公原来就是她亲亲的小叔。小叔也不经常回来,于是她就经常缠着爸妈讲小叔的故事。偶见小叔,他就抓紧时间去验证爸妈讲的那些事情的真伪。王军可乐坏了!自己的那些破事过去多少年了,没想到自己的侄女还把它当做英雄事迹来看待。王军不是那种心理虚伪度高的人,那本书中夸大的成分他就直接给侄女说那究竟失真了多少。王莹认真地听着,不仅没有觉得眼中的小亲叔失去英雄的高度,反而觉得敢说真话才是真英雄。村里人也会偶提及王军,他们议论的核心是王军是传奇。脏话是少不了的,什么捣鸡毛,那贼狼吃的,也有说时势造英雄的,也有说那是狗戴罐子---瞎撞哩!别看那孙子是个捣捣,心灵着哩!不然那老曹肯把闺女嫁给那小子。老曹那是市公安局管破案的,原来刚当上公安的时候在咱村里下过乡。上高中的时候,王莹去了古镇,吃住在爷爷奶奶那里。也不知那个脑残的老师,出个作文题记一个你的亲人。王莹一下写了四千多字,题目是英雄,副标题我的亲小叔。那篇作文在全校的黑板报连载,也给王莹赢得了才女的名号。高中毕业王莹没有报考什么文科专业,而是直接考了爸爸执教的省工大。大学毕业的时候,她没有等待分配,而是直接给省报社寄了一份简历和一本新书的稿样。结果她如愿以偿。
工作前夕,王莹回古镇一趟。王军听说了,赶忙一家子赶过来团圆。在饭桌上,王莹说,小叔!其实我最该感谢你。咋啦?女子!王军有点惊奇。现在已是公安局副局长,主抓刑侦工作的他一有点微微发福。王莹说,其实我一生下来就掉进了一个漩涡或者说黑洞里。王老汉在一旁听了直摇头,但就是不吭气。今天着急走吗?王莹问王军,王军说不急今天就是专门回来陪你的,要在老家你爷爷怕是还要去坟地。王老汉听了未置可否。
王莹问:小叔!你觉得你人生的鲤鱼跳龙门是偶然还是必然?
王军:(略微思索了一下)是偶然也是必然,是偶然中的必然。
王莹:叔!要看你现在的状态,或者把你现在的表现看做你的本质的话,也可以说是必然中的偶然。
王军:女子!这话怎么说?
王莹:据我知道全国拨乱反正后有一个清理三类人的活动,你为什么没回来!
王军:你要说这茬,我脑子不那么晕了。清理三类人,我的确沾边。但那时也看现实表现,那时我已是刑侦队副队长,领导还准备保送我到警校进修刑侦学。只是工作忙一时没走开。
王莹:再没别的偶然因素?(王莹笑着瞅了瞅小妈)
王军:啥也逃不过你这死女子的法眼,我岳父的关系也是一个方面。不过这个偶然因素也是建立在必然基础上的,顿了一下很油滑的说,谁让咱当年长得帅呢!帅字拉了一个长音,呢字强调了一下。
去!
王莹和小妈同时脱口而出,并不约而同的拉了鼻音。
接着大家就胡乱哄笑了起来。
再接着王军一本正经的向王莹介绍了他现在真在读的刑侦学高研班,深有感触的说了些和谐社会的深层内涵,和刑为不刑而设的高深。等王军安静下来大家吃了一通菜后。王莹继续。
王莹:小亲叔!(自己先笑了起来)在你的内心深处,你有没有觉得过对不起张士敏?
王军没有马上回答,但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这个问题不很轻松。王老汉在一旁突然咳嗽起来。。。。。。打断了这侄叔两的即兴采访。王老汉喝了王军媳妇递过去的一杯水,平缓了许多,借故站起身到厨房里不知寻啥去了。王军不想再接王莹刚才的话题,寻机说,女子!跟人家报社是咋接触的?
王莹:小叔!不准打岔,接着回答刚才的问题,最好能看着我们的眼睛!
说着摇头晃脑,一副大法官的模样。
王军:说实话,刚开始满心都是自豪感,自己抓的是阶级敌人啊!那时整个社会就是那样。这几年不行了!随着全社会对国民党抗战期间的正确评价。我的内疚越来越沉重。这段时间我认真走访了几个当年参与审讯张士敏的人,只剩下两个了。希望能让大家重新认识一下抗战期间的张士敏等这一类人的真实表现,同时也减轻减轻我内心的内疚。
王莹:小叔!果真有英雄本色,上班后这是我的一个专题项